DOI:10.16382/j.cnki.1000-5579.2017.03.009 在中国,对旅游的研究大多是从管理或产业经济的角度切入的。人文社会科学对旅游的研究,虽然在外来理论的影响下有所推动,但是除了不断重复国外学界早已提出的“舞台理论”“文化真实性”“文化建构”“旅游凝视”“文化象征”等理论外,未有新的拓展。由于自身理论贫乏,后续发展渐趋缓慢。如何从自己的土壤中发展新的理论,是我们需要面对的。 在现代消费社会里,商品生产和消费已经转变为“意象”符号的生产与消费。著名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其实是一种“意象”的社会①。旅游地的景观塑造也开始注重意象空间。有研究指出,一个景点的吸引力,绝对不是建立在对物质空间及景点功能的打造,而是“意象空间”的打造。旅游地景观意象指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所有客观事实的知识、印象、偏见、想象及感情性的思想等②。旅游地景观意象会直接影响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感知、满意度及决策行为,同时也可能间接影响旅游管理者对旅游地的市场行销与管理的模式。其做法是透过景观符号系统的组合来言说该景点背后隐藏的故事,并通过这些符号体系所构成的象征义故事来吸引游客前来体验③。在国外有关旅游的研究中,旅游地景观意象的议题颇受重视④,但是在我国还不多见,且局限在对乡村古镇或都市中某些景观意象的分析,一些经典的景观意象的研究反而被忽视。 旅游在我国有悠久传统。人们之所以有旅游的情结或冲动,或是因为不满于现状,或被他乡所吸引,尤其是被理想之梦所召唤。自古至今,人们都有探求外在未知世界的欲望,或有对异域他乡的想象,以及对于仙界的向往。桃源(又称桃花源)是介于仙界与人间的理想乐园,被视为和谐美好、无忧无虑、欢乐自由的世界;在体验旅游盛行的当代,更有人希望能有所经历或探寻。桃源作为我国自古就有的经典景观意象,凝聚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延续后世千百年并不断被解读,产生了深远影响,无疑值得我们加以重视。本文以我国古代文人创造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桃源”意象为中心,解读桃源意象的内涵和当代中国按照桃源意象塑造的景点,分析讨论桃源景观意象产生的社会原因。 一 “桃源”:理想世界的经典意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源情结揭示了自古以来人们心目中理想的生存方式。“桃源”是一个人间天堂的理想现实世界,对之向往是人类共同的心理特征。从现有相关书写看,几乎所有的桃源景观意象都来自于1600年前东晋时代陶渊明创作的《桃花源记并诗》,经过后人千百年来不断的传承、演绎,“桃花源”已经成为古代读书人、乃至当代普通人的理想,其意象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反复再现,而且深化为华人集体意识中特定的文化符号,成为一种经典的理想世界的象征和景观意象。 “桃源”是所有现实中的人们所想望的。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有夹岸桃花,落英缤纷,可谓自然、美观;良田美池、桑树修竹的田园景观,既代表着丰饶,又意味着自足、生态的生计和生活。那里的人丰衣足食、生活富足、恬淡、和谐,所以鹤发童颜,他们对于外来者,热情相邀,友善而无猜忌。由于与外界隔绝,而不知时政交替,也没有战乱和政治纷争带来的动荡不安。总之,“桃花源”这个深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代表的是人际和谐、没有政治纷扰、没有担忧、生活安适的理想世界。其超尘绝俗的神仙境界,也是现代人缓解精神焦虑的良药。 人类的美好愿望是一致的,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着对理想社会和美好景观的追求。与中国的桃源相类似的是西方文化中的乌托邦(utopia),该词出自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长篇小说《乌托邦》(1516),亦即《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金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⑤。作者根据古希腊语虚造出来的“乌托邦”一词有两种意义:一为“虚无之乡”、“乌有乡”;一为“没有的地方”(outopia)和“好地方”(entopia)的合成。从此以后,人们用“乌托邦”一词代表一种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完美理想化的社会或想象中的理想国度,通常用来指代一个完全公平无私的理想社会。西方文学中对未来的憧憬与希冀的乌托邦作品甚多。《圣经》里的伊甸园、荷马史诗中的“福地”(Elysium)等都属于神话乌托邦;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等则属于政治乌托邦。 “桃源”与乌托邦虽源头不同,但二者表达的意义是近似的,正如有人所指出的,“在世界各地,从口传的神话,到以文字表达的政治、文学寓言,四处可见关于乐园、乐土一类的叙述或记载。其中相互类似的观念,以中文的用语来说,除乐园、乐土而外,还有黄金时代、天堂、仙乡、极乐世界、乌托邦、理想国、桃花源等等,再扩大一点来说,甚至大同世界,尧天舜日、上帝城、千禧年等,无数关于桃源的解读,更充盈了后人的想象空间,增添了它的神秘之感。不论它们原来的本土的,或是经过不同时期从外地传译来的,在某些层面的意义上,都有相通之处——都是想象中一个美好快乐的地方,或一个时代”⑥。但中国乃至东方的桃源意象与西方的乌托邦还是有区别的,乌托邦是指超脱时空之外的乌有之乡,在某些方面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延伸,指向一个政治清明、社会平等、民众乐业、道德崇高的岛国社会⑦。“桃源”最契近的是先秦老庄所推崇的自然乐园和一种返朴归真的原始状态,与政治范畴的乌托邦和神话宗教乐园的奇幻不死世界有较大区别⑧。前者是理想国,是政治治理的理想模式,是理想社会国家的理性规划;后者更多是人类精神的“原乡”,是田园自然,无为,是老庄哲学对中国人影响下追求无欲无求的理想。“桃花源”作为对原始洞穴意象的再现,反映的是道家返璞归真的隐士情怀。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中国人理想中的社会“不是从国家的政治法律、行政组织等方面去设想,而是与之相反,是有王治的‘无为’世界,那里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追求一种自然无为、和平安逸、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