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辜鸿铭是个言人人殊的谜。对辜鸿铭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他是个顽固可笑的保守派。而褒之者则从一些世界著名学者对他的高度评价中重新重视辜鸿铭。不难看到,印度诗哲泰戈尔把辜鸿铭看作东方文化的代表人物。[①]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与辜氏通信,并将其引为自己弘扬东方文化精神的同道,并相信在未来的世界中,中国将以她独特的文化和精神魁力引导整个世界的发展。[②]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克斯在《辜鸿铭论》一文中称赞辜鸿铭是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③]英国作家毛姆专程来中国拜访辜鸿铭,她对辜鸿铭的言论尽管持有保留态度,但对他独特的见解和深邃的思想作了极高的评价。[④] 总之,不管是毁与誉,捧与谤,辜氏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文化现象”。 一、从中西文明冲突中看中国文化精神 美学著名学者亨廷顿在1996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中鲜明地指出:人类未来的冲突,根本原因将不再主要是意识形态因素或经济因素。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世界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西方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以及非洲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亨廷顿理论中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亚洲对美国形成了挑战,也就是说,东方的发展使美国的中心和一元性地位受到了质疑。 “东方”无疑在跨世界和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对“西方”提出了挑战。东方文化内在的魅力正在重新得到阐释。当我们在世纪末读到亨廷顿的理论之后,再潜沉到世纪初的语境之中,才有可能从更为宽容、更博大、更深厚的文化语境中去重新评价辜鸿铭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意义。 辜鸿铭生于马来亚槟榔屿的一个华侨世家,母为西洋人,13岁往欧洲留学,在欧洲受到高等教育,“精于别国方言,邃于西学西政”,在张之洞幕府任职时,思想就十分保守,清帝退位后以遗老自居,留辫抗世。他一生主要著作多以英文撰写,并译述儒家经典,向西方宣扬儒家文化,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论。辜鸿铭对西学的精熟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沉迷形成两种耐人寻味的向度。 在辜鸿铭看来,文明的进步并不在于其物质力量,而是在于一种比物质力量更强大和更加有效的力量,他称之为“道德力”。他说:“在过去的欧洲,这种曾有效地征服和控制人们情欲的道德力是基督教。可如今这场血腥的战争已超越了它,它似乎表明,基督教作为一种道德力量已经失去了效用。因缺乏一种有效的道德力去控制和约束人们的情欲,于是欧洲人民又不得不重新采用物质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恰如卡莱尔所一语道破的,目前的欧洲‘是混乱加上一条来福枪’”。[⑤]辜鸿铭认为,欧洲人民应当摆脱这种军国主义、物质主义和武力主义,而在中国文明中寻找到一种内在精神,即是使军国主义失去必要性的一种道德力量。他说:“我倒愿意警告那些欧美人,不要去毁坏这笔文明的财宝,不要去改变和糟踏那真正的中国人。”[⑥] 在辜鸿铭看来,“今日欧洲文明的基本谬误,正根源于对人性的错误认识,即根源于人性本恶的观念。因为这种错误的观念,欧洲的整个社会结构总要依赖于武力来维系。在欧洲,人们赖以维持社会秩序的有两样东西。一是宗教,再是法律,换言之,欧洲人民所以就范于秩序,主要依靠对上帝的敬畏和对法律的畏惧。这里畏惧本身就含有使用强权的意思。”[⑦]今天我们在辜鸿铭这种论述中,可以看到他确实注意到整个西方在20世纪,在现代化的引导之处走向了“尚力”原则,使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世界性意识形态冲突的磨难,因此,如何找到人类发展当中真、善、美的方面,发现一个文明当中悠久的具有超越性的、引导人们脱离物欲、贪婪和征服欲望的东西,从而使人性回归整个人类,使人具有更美好的精神性,成为哲人们为之殚思竭虑的世界性难题。因此,不妨说,尽管辜鸿铭偏激一些,但他抓住了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所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类的向善的精神这一核心。起码,在“全盘西化”的潮流中他始终冷静地面对了这个“世界性难题”。 不难看到,20世纪评价一个民族往往是以他的实力及他在世界上的地位为依据。但是,辜鸿铭就在中国文化衰落、中国人的精神遭到践踏的时候,坚定地站出来,为中国人,为中国文化精神争得其存在的合法性。 辜鸿铭坚信,中国人具有“同情的力量”。在辜鸿铭那里,中国人的精神或者中国文化精神体现在语言、书法、儒学等几个方面。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中国人是用心去记忆而非用脑去记忆。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能够起到如胶似漆的作用,因此没有带有工具理性意味的死记硬背地去学语言的那种僵硬刻板。同时,辜鸿铭盛赞毛笔,认为毛笔所写出的书法是中国人精神的象征。正因为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可柔软的毛笔能表现一些想象不到的线条变化,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法。而用西方的钢笔和铅笔是无法获得这种至软而奇怪生烟的效果的。 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拥有一种用心灵去对话的语言,一种用毛笔表现心灵痕迹的艺术,所以他们是一个具有童心的、永不衰老的民族。辜鸿铭充满感情地指出,“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着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⑨]同时,当一些西方的汉学家攻击中国人没有宗教时,辜鸿铭认为,“儒学不是宗教,的确,儒学不是欧洲人通常所指的那种宗教。但是,我认为儒学的伟大之处也就在于此。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使人们不再需要宗教。”[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