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傩文化是一种准宗教行为,属宗教文化范畴,是中国本土宗教的源头。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它的产生与人类文化史一样久远。人类文化的历史,始于真正开始对自己的意识有了意识之后。傩在中国是一种原始文化现象,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在周以前,图腾崇拜、巫觋祀神之风就已盛行。而至周朝以后,原始宗教色彩的巫术、祀神仪式逐渐生活化、社会化、政治化,宗教意识更趋世俗化。以驱鬼逐疫为中心内容的巫傩活动就是这一历程的代表。 巫傩活动,历代文献多有记载。自汉代开始,关于傩的记载逐渐增多,并且比较详细具体,这就导致不少学者将傩文化视为中原文化或汉文化。经过近十年全国各地学者对傩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大量田野材料表明,中国傩文化是一种准宗教文化、祭祀文化或仪式文化,是多元的和多民族的。 《中国苗族古歌》[1]描述了远古时代苗族先民开天辟地、人类繁衍的传说故事,展示了苗族人民劳动创造、婚姻丧葬等民情风习。这部长达万余行的民间史诗共分11个部分,即:《远古纪源》、《傩公傩母》、《除鳄斗皇》、《部族变迁》、《辰州接龙》、《崇山祭祀》、《婚配》、《纠纷》、《丧葬》、《招魂》、《赶秋节》等,各部之间既可独立成篇,又有内在联系。 《傩公傩母》系指称洪荒兄妹结婚的诗,即“洪荒史诗”,在《古歌》中排在首部,其母题即洪荒兄妹繁衍人类,亦称“苗族的圣公圣母的诗”或“苗族始祖的诗”。苗族祖先崇拜不仅规模盛大,而且种类繁多,由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灵魂崇拜复合而成,是远古时代统协先民群体意识和意志,有效进行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重要精神力量。《傩公傩母》传承的形式有几种:富户在婚仪过程中请民间艺人说古诵今,相互盘问一夫一妻制的缘由,艺人述诵自由体诗《傩公傩母》作答。此外,苗族民间还用神话、传说、故事和傩祭等形式流传,其中苗傩祭祖影响最大。“还傩愿”,苗语叫“却浓”。傩者,苗语意为圣,即苗族的圣公圣母——伏羲女娲。 苗族“还傩愿”是以庄严的祭祀祖先活动为中心的。“颇果”(汉译“打棒棒猪”),是贵州松桃和湘西苗族的祭祖盛典,其动因多系家运不兴、病痛缠身、寻求子嗣、祈求祖先神灵护佑、消灾祛难,赐福恩典。祭典为两天,一天布置祭坛;一天举行祭典。祭典中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为“设坛装像”,用树枝藤蔓扎成洞穴状,内置身着女装的神像;二为行祭时,务必请母舅或妻舅家代表参加并作为主客厚待。祭典是母系社会崇拜女性祖先的遗存。“颇果”与“还傩愿”的结合,使松桃等地苗傩更具地方特色。“还傩愿”一般要演傩戏娱神娱人,苗族傩愿戏主要有求子愿戏、长寿愿戏、安家定宅愿戏、病灾愿戏、五谷丰登愿戏等。傩戏班子都信奉南山圣母、东山圣公,物化为傩公傩母头像,有“坐傩”和“站傩”之分。 苗族的《傩公傩母》以及还傩愿和相关的神话故事、傩公傩娘歌都有一个共同的母题,那就是伏羲女娲的神话。如果将苗族和汉族此类神话传说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彼此交流、相互影响的痕迹。汉民族的形成要晚于苗族,那种仅以文献记载就把傩文化认定为汉文化或中原文化是不够全面的。 傩作为一种远古历史文化遗存,其变异的纷纭、文化内涵的丰厚,生命力的顽强是惊人的。中国傩文化的丛系,包括傩的观念、傩的文化根基、傩舞、傩仪、傩戏、傩神、傩面、傩坛(堂)、傩器、傩画,以及有关的驱鬼活动、祭祀酬神活动和求子、度关、医疗、娱乐、建房、超度等法事活动。由于傩文化的存在和长期传承,使傩文化区(圈)的其他文化,如口头文艺、神话、传说、语言、文字、绘画、雕刻、彩画、音乐、以及衣食住行,均受不同程度影响与制约,从而呈现出某些不同的色彩。如此庞大的文化丛系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影响,其广阔度更难以估计。[2] 从现在掌握的资料看,在我国黄河、长江、珠江流域,以及东北和西北地区,都有过傩戏、傩文化的存在,并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传承着,形成一个东起苏皖赣,中经两湖、两广,西至川、黔、滇、藏,北至陕、晋、冀、内蒙、新疆及东北的傩(巫)文化、傩戏圈。曲六乙先生将中国傩文化划分为六个广大的傩文化圈,即:北方萨满文化圈、中原傩文化圈、巴楚巫文化圈、百越巫文化圈、青藏苯佛文化圈、西域傩文化圈。傩文化圈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地域和民族。中国面具滥觞于史前,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面具文化展览”资料表明,在我国20个省(区)近40个民族中存活着丰富的面具文化资源,它伴随着各民族的宗教祭典、节令时节、生产住房、婚丧嫁娶等活动,为我们传递了诸多历史文化信息。 对于宗教的界定,学术界争议不休,但大致而言,宗教乃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源于人类对大自然与人世间种种不可思议的现象所产生的一种敬畏、附从的心态,进而发展出一套复杂的信仰与祭仪的行为系统。“图腾”崇拜、“傩礼”祭祀即是宗教意识萌生和宗教仪式雏形。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一般民众的系统宗教观念相对薄弱,许多人对鬼神命运抱着“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态度,对民间宗教信仰采取一种世俗化很强的现实态度,对大多数的信仰者而言,寺庙只是他们烧香、祈神求财解厄的场所,至于这些神明属于什么教派并不重要。“见庙就烧香,见菩萨就磕头”是一般民间宗教信仰者的心态表露。有的学者将这种宗教现象,称为普化宗教,又称为“扩散的宗教”,也就是信仰仪式及宗教活动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而扩散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经过世世代代相传而成为一种礼俗与信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