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齐之为齐与鲁之为鲁 今天属于山东省管辖的这块地方,素称齐鲁大地,也雅称“齐鲁之邦”。这是由于在历史上,这里曾经分属于齐国和鲁国管辖和统治。齐国和鲁国都有很丰厚的文化积淀,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影响。但由于鲁国产生过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而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学派,所以,山东的简称被定名为“鲁”。 齐国和鲁国,因何而得名?从历史上一直到今天,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齐国之得名,源于本有齐地之旧称,“齐当即齐国之前身,盖殷时旧国,周人灭之,别立新国而仍其旧称也”。[1]但齐地为何名为齐,汉代学者就有不同说法。 司马迁提出:齐之为齐,是由于齐都临淄附近有天齐渊之故。他说: 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其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菑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贵阳,祭之必于泽中环丘云。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勃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珪币杂异焉。(《史记·封禅书》) 由司马迁这里引发出来的,是齐为中央说。《史记·集解》引苏林说“当天中央齐”,《尔雅·释言》说:殷、齐,中也;《书·吕刑》“天齐于民”马融注云:“齐,中也”;《列子·周穆王》说“四海之齐,谓中央之国”;王筠之《说文释例》说:“齐国以天齐渊得名。天齐者,如天之脐也”,段玉裁注《说文》:“脐,人脐也。凡居中曰脐。”凡此均是齐义中央说。[2]此其一。 许慎提出,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段玉裁注说:“从二者,象地有高下也。禾麦随地之高下为高下,似不齐而实齐,参差其上者,盖明其不齐而齐也。引伸为凡齐等之义,古假为脐字。”[3]今人朱活认为齐之得名与种植小麦有关,临淄一带原为从事种植的齐族建立的北齐国,因而齐族的族徽应为小麦吐穗的形状,此即“齐”字。[4]此其二。 今人李步青等人提出,齐得名于“己”,“己在卜辞中除本形之外,有并书作“己己”的,还有并书作“己己己”的。这是由于种族繁衍,按地区化成三种写法以示区别。但由于周人读音与山东不同,所以就读“己”为“齐”了。[5]此其三。 今人王树明提出,查“齐”字之本义,应是三枚无箭或有箭的镞头之形,为远射兵具的摹画。齐地为东夷人的居住地之中心,“夷”从字源学上来看,其义为弯弓、尚箭民族,以其善射为本部族的特长,所以《说文》释“夷”说“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这样,该地也就以富有尚箭含义的“齐”字为名。[6] 在有关齐地得名的各种说法中,王树明的说法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同。有人论证说:《山海经·海内经》“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矣”,少皞即少昊,是传说中东夷族的首领。《说文·矢部》“古者夷牟初作矢”,夷牟即牟夷,是东夷族的一支。善射的后羿,也是东夷族首领。夷族的得名也源于弓矢,可见是善射的民族。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东方夷人好战,好猎,故字从大持弓,会意”。所以,用三只箭头组成的象形字“齐”为一地名,是极有可能的。[7] 齐国在春秋之时,是春秋五霸之一,且在五霸之中是强者。在战国之时,齐国则一度居各国之首,且曾为两帝之一,秦为西帝,齐为东帝。之所以如此,或许与齐地有尚箭尚武的习惯有关。 正是先有了齐的族称,所以,公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便以齐为国名。开国君主吕尚,建都营丘(后称临淄)。春秋初期,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渐强,成为一大霸主。后来,疆土进一步扩大到东部沿海地区,疆域十分广阔,东到海,西到黄河,南到泰山,北到无棣。春秋末年,田氏代姜,成为齐国新的统治者,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承认为侯。田和之后,齐威王进行改革,国力强盛,开始称王,成为战国时七雄之一。齐与秦曾长期对峙,分别称东帝、西帝。到公元前284年,齐被燕将乐毅攻破,从此国力衰弱,终于在公元前221年被秦所灭。但秦汉以后,仍沿称此地为齐。这正是齐之所以为齐的原因。 鲁之所以为鲁,也有几种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 一种说法认为起源于族名。朱活提出,鲁与当地的族称有关。原来在渤海沿岸,有与商王族有血缘关系的鱼族存在,主要从事渔猎生活。周初封齐燕时,住在渤海沿岸的鱼族不免沦为齐燕境内的“殷遗”。不过,鱼族在商王朝未灭亡以前,就早有一支南下经山东半岛到达今曲阜境内,并且不再从事渔业,而是定居下来,从事农耕。因为他们本是鱼族,所以仍称鱼,又因为他们建筑起城堡,于是在族徽下加一个城堡的象形“”字,表示鱼族建立起来的城邦,后来讹变为鲁。朱活先生还从字源学上分析说,“鲁字和鱼字不仅其音同在模部,与旅字阴阳对转,而且它们原来就是一个字。”[8]朱活先生批驳了鲁字是一筐鱼的说法,而肯定了鲁起源于鱼族。 朱活先生的说法,受到王恩田、何光岳等人的反对。王恩田指出: 无论在古文字还是在文献中难能再举出鲁、鱼通假的例证。卜辞中从鱼偏旁的鲁字甚多,但从不借为“瀂”,金文中鲁字习见,也从不省作鱼。岂但不能通假,而且古人禁忌鲁、鱼混用,否则即被视为讹误。成语“鲁鱼豕亥”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尚不能得出鲁国得名于鱼族建立的城堡的结论。[9]王恩田虽然驳正了朱活的说法,但并未考定鲁最早的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