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流长,早在一万二千年前,从日本列岛上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与中国大陆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内涵基本相同,说明二者之间有一定的交流。到了新石器时代,由于两国隔海交通不便,文化交流中断,日本列岛人类的原始文化朝着适应海岛生活的方向发展,与大陆中国的原始文化始出现差异。然而,这种差异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不十分明显。因此,日本列岛上新石器早期文化与中国大陆新石器早期文化仍有许多相似之处,如石器的制作方法、用料、器型等,都是继承中国大陆旧石器时代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原始陶器的胎质、纹饰、火候、烧制方法也大致相同。 日本新石器时代文化又称绳文陶器文化,以陶器上的绳纹为主要特征,其存在时间与中国大陆绳纹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止于西汉前期的时代亦是吻合的。 如日本北九州绳文文化晚期遗址中曾发现一种表面经过仔细磨光的黑色陶器,日本学者贺川光夫认为,这是受了中国龙山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1]。但我认为,这种黑陶与中国龙山文化的黑陶不但有时代的差异,而且用料不同,作风也不同,差距甚大。相反,它与长江流域楚文化中的亮黑衣陶的风格较为相似,说它是受了楚文化(包括吴、越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则比较切合实际。 又如,1981年,日本山形县饱海郡三崎山出过一件铜刀,从地层上看,属绳文文化晚期(公元前1000年左右),其与中国殷商时期青铜刀形式大致相似[2]。1985年,在日本东北的青森县东津轻郡今津遗址中又发现了一个商或西周的鬲相似的“鬲形绳纹土器”。而出土的日本绳文文化前期精致的漆梳[3]、晚期竹木胎的漆容器和漆弓等[4],其制作方法和施漆风格均与中国先秦时代漆器相同。 先秦时代,日本被称为“倭”。东汉王充《论衡》:“成王之时,越常献雉,倭人贡畅”。“畅”与“
”通假,即古代祭祀用的酒。成王属西周时代,可知其时“倭”已与周王朝有交往关系,倭国常向周成王贡献祭神的美酒。又,《山海经·海内北经》载:“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记载了“倭”的位置,系燕的征服国。《山海经》的成书年代是战国时期,由此可知“倭”在战国前的大概。“倭”,《说文》释为“顺儿,从人,委声。”显然“倭”曾被中国征服过。“倭”,是先秦时代中国创造的名词,是对古日本的专称,其字多义。“委”字从“禾”从“女”,即女性从事稻作耕种的写意组合,说明这些被征服的人当时还处于原始母系社会,即以女性为中心从事稻作耕种的社会群体之中。而当时的中国大陆早已进入父系社会,国家强大,经常征伐近海各夷族,“倭夷”便是被其征服的夷族之一,并以“委”称之。“委”傍增加“亻”,遂演变成由“委人”组成国的名词了。 还在日本绳文文化晚期至弥生文化早期,中国大陆有大批的移民去到日本列岛,并与当地土著居民(主要在北九州和本州西部)通婚,一段时期内甚至改变了当地人的体质状况,使弥生早期日本列岛人身高 突然增高了近3厘米[5]。中国人移居日本的事迹见之于两国史籍记载有:《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前219年)始皇“南登琅邪……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既已,齐人徐市(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日本《罗山文集》记为:“徐福之来日本,在焚书坑儒之前六七年矣。”秦始皇焚书坑儒载于《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上朔六、七年,正好是公元前218年或219年。 《日本百科大辞典》:“徐福乃入海,到我纪伊的熊浦着陆……时孝灵帝七十二年也。”日本孝灵天皇即位于公元前290年,下推七十二年,仍为公元前218年。 《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始皇出游,至云梦,上会稽,祭大禹,刻石颂德,然后“北至琅邪。方士徐市等人入海求仙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秦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年,徐福两次东渡,在日本九州和和歌山新宫市等处登陆。 徐福前后两次率庞大移民在日本登陆,在中日交往史上是一大壮举。他把先进的中国生产技术文化带到日本,使日本社会由新石器时代跃进到铜铁时代。 水稻种子、耕作方法以及养蚕桑织技术在徐福以前虽已传入日本,但经徐福始大规模推广。故徐福被日本居民奉为“农耕之神”、“纺织之神”。在其遗踪所及之处先后建立有各种纪念物,如,日本和歌山、佐贺等地徐福登陆遗址有徐福墓、徐福祠、徐福碑、徐福丘、徐福岩……日本海滨新井崎建徐福庙,庙里供有徐福像。日本新宫神社大殿中,左边是神武天皇纪功碑,右边则是徐福之宫。在日本徐福已广泛地被尊为祖宗,奉作神灵[6]。 入汉以后,日本成为中国臣属之国,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东汉光武帝于公元57年委有“汉委奴国王”,并赐给他“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方。此印于1784年在日本九州福冈志贺县海滨出土,经中日考古专家共同考证,确认此金印确系东汉光武帝颁赐“汉委奴国王”印的原物[7]。 在此期间中国古代先进的铁护甲和成套马具传入促进了日本古代骑兵装备的发展。我们知道日本在古坟时代《(公元3世纪末——7世纪末)以前,未曾发现过金属制造的护甲,只是在属于弥生时代的遗址里,曾出土过木甲。这种色彩鲜艳装饰性极强的木甲,不像是用于实战的防护用具,很可能是举行某种仪式的用具。金属制造的甲胄迟至公元四世纪时出现,且一开始就是铁制品。橿原市新泽千塚古坟群中曾出土12件铁甲胄,其时代约自公元4世纪后半至5世纪末,主要是铁制“短甲”和兜鍪,有的短甲附有颈铠和披膊,“挂甲”只有新泽109号坟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