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费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消费不仅反映一种经济关系,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消费领域,有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质量好的、优美的消费品,高雅的、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都反映一种消费文化;人们进行各种类型的高品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也反映一种消费文化。特别是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象马克思所说的:向人们“放射出崇高的精神之光”,能培养人们高尚的品德,高雅的情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更是反映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了。 消费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消费文化不仅具有一般的文化功能,而且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消费文化的经济功能,不仅在于把文化渗透于经济领域和经济生活中,增加物质产品和劳务产品的“文化味儿”,有利于开拓市场,促进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消费,通过提高消费中的文化含量,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大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文化还有巨大的社会功能。消费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文化的最高层次。不仅能培育人的道德、品质,启迪人的智能,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而且能培育优良的社会机体,移风易俗,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从消费的发展趋势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存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降低,享受和发展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而享受和发展消费,主要是精神文化消费。这样就使精神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必然提高。这就反映消费中的文化含量的提高,既反映消费质量的提高,也反映消费文化质量的提高,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专列一节,提出“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六项具体要求,其中有不少与消费文化有关。这就说明:消费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极密切的联系,发扬高层次的消费文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从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高度来看消费文化,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二、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文化垃圾” 讲消费文化,必须弘扬主旋律,明确什么是必须坚持的,什么是必须反对的。 文化是人类社会一切创造性活动的结晶和升华,是社会文明的内在本质。消费文化是人类消费领域里的创造性活动的结晶和升华。我们在前面已说过,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动力,它和西方国家出现的“消费主义”,完全是两码事,甚至是相反的东西。“消费主义”是在西方国家曾经流行过的一种消费观念、消费思潮,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以此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价值,重视物质消费,轻视精神文化消费;重视目前享乐,忽视精神价值和人的发展。这种消费至上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是一种非文化甚至反文化的表现,它不能体现消费文化,而只是对消费文化的亵渎。因此,决不能象有些人那样把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混为一谈[1]。关于这问题,拙作《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一文中已作了一些论述,提出要弘扬消费文化,反对“消费主义”[2]。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不能把人类劳动的一切创造物都称之为“文化”,只有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进步作用,并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劳动创造物,才可称之为文化。必须把消费文化和“文化垃圾”严格区别开来。现在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有的人为牟利,打着“文化”的幌子,贩卖非文化、无文化的东西,甚至贩卖“文化垃圾”。特别是消费领域,由于和每个人生活直接相关,接触面极广,影响极大,因而有些人到处贴“文化标签”,美其名为某种“文化”。有的把崇尚封建迷信、大肆挥霍的丧葬消费,称之为“丧葬文化”;有的把大搞色情活动、甚至散布淫秽的东西,称之为“性文化”;有的把酒醉金迷、大肆请客送礼的铺张浪费的行为,称之为“交际文化”;有的把崇拜洋货、大搞“洋消费”的挥霍行为,称之为“时尚文化”……这些“俗而无文,劣而无化”的“文化垃圾”,都美之为“消费文化”,这不仅玷污了消费文化,而且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败坏社会文化,败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因此,我们不仅要划清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的界限,还要划清消费文化与文化垃圾的界限,要为消费文化正名,反对伪劣假冒。要不断提高消费文化的质量,发挥消费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三、消费文化与“文化矛盾” 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享乐主义不断滋长,以追求个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享受、追求感官快乐为人生的价值所在,有的人甚至人欲横流,物欲横流,精神堕落,道德沦丧。美国在50年代就出现“摇滚时代”;60年代出现“嬉皮士现象”。“嬉皮士”们崇尚极端放任和自由的生活方式,“个人价值至高无上”,“人生享乐第一”,荒淫无耻,甚至组织“群居村”。1970年美国各地已有200多个“群居村”,成员约为四万多人。后来“嬉皮士”已成为暴力和色情的代名词;美国还出现过风靡一时的“麦当娜”现象,反映感官世界的扩张达到了高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与文化危机”,“提倡享乐型生活方式,诱导人们去满足骄奢淫逸的欲望”,“已使文化日趋粗鄙无耻”,“这不仅突出体现了文化准则和社会结构准则的脱离,而且暴露出社会结构自身极其严重的矛盾[3]。”这种“嬉皮士现象”、“麦当娜现象”,确实反映出深刻的“文化矛盾”,它侵蚀人们的灵魂,侵蚀社会机体,对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对社会文明、社会进步造成严重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