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合”思想的由来 “和合”两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就已各自单独出现。“和”,原是声音相应的意思;“合”是指上下嘴唇合拢的意思。以后,“和”演化出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意;“合”演化出汇合、结合、联合、融合、组合、符合、合作、合理等意,都有指事物的联系组合之意。春秋时期,“和合”两字开始连用,“和合”概念因此出现。《国语·郑语》较早提出“和合”范畴:“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五教”是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和合,能使百姓安身立命)。在先秦的思想家中,管子第一个对“和合”概念作了表述:“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他把民众的“和合”作为民众道德的直接体现,认为学习“和合”,就是学习道德,所以民众只要能够“和合”,就能产生“莫之能伤”的强大力量。这一思想被其他思想家进一步继承和发挥。如墨子指出,天下不安定的原因是“内之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并认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成功的重要原因便是“教训臣民,和合之。”同样的概念荀子也曾使用:“故人之欢欣和合之时,则夫忠臣孝子亦愅诡而有所至矣。”至此,“和合”概念已基本形成。 东汉以后,“和合”概念被儒家、道家、佛家通用,成为儒、释、道概括本身宗旨的综合性概念。儒、释、道这方面的论述可以举出许多。可以看出,“和合”已被儒、释、道和我国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成为贯通宽广思想领域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同时,必须着重指出的是,“和合”概念是中华文化的独创,是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概念:“和平”、“和谐”等概念国外也有,但“和合”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是其他文化所不具有的。据我国学者考证,我国古代思想家之所以把“和合”连用,是因为“合”除了协作、团结的意思外,更有向心、聚拢、抱团的含义,更能体现人们之间及其与社会、自然关系的整体性。春秋以来,我国思想家即使分别使用“和”、“合”两字,也都同样用来代表“和合”整体概念所表达的意思。 概括地说,我国思想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创造和阐发了“和合”文化的精神:第一,将自然界理解成为一个阴阳和合的统一体。第二,强调社会的人际关系要“和合”,并将此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性目标。第三,强调人要与自然界保持统一,也要保持人自身的身心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家对“和合”思想已有突出提及。近年来,一批著名学者分别从上述的几个方面开掘了我国的“和合”文化,明确提出“和合”思想对于我国顺利走向21世纪将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国当前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也有现实针对性。 二、国际思想界和海外华人对“和合”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 十七世纪中国传统文化传到欧洲以后,就在欧洲思想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德国、法国、英国的许多著名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文学家,都对中国文化大为赞赏,尤其对注重人际关系和谐的儒家伦理学说倍加推崇,被后人评价为在当时的欧洲思想界出现了一场“中国热”。本世纪以来,由于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和西方工业社会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与人际关系紧张等“工业社会病”,当代许多著名思想家再次推崇中国的“和合”文化精神,甚至将其上升到指导人类未来的高度来认识。 本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到中国,之后写了《中国问题》一书。他在书中说:“中国人发现了如能被全世界人采用就会使整个世界幸福的人类生活方式,并为此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实践。我们欧洲人却不是这样,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争斗、剥削、不稳定的变化、不满及强烈的寻求破坏。导致破坏的效率主义最终只能使人类灭亡。如果西方依旧蔑视东方而不能从那里学到哪怕是很少的一点智慧,那么西方文明的行为趋向就只能是人类的彻底灭亡”。 五十年代以后,被西方人誉为历史学巨擘的汤因比先生,更是多次阐述中国文化在人类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数千年来,中国人在政治文化方面,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更加一贯地团结了数亿人民。他们显示了这种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技术,取得了在这方面鲜为稀有的成功经验,这种经验正是当今世界所绝对需要的”。倾自己毕生精力于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李约瑟先生,不仅肯定中国科技在古代世界领先的成就,同时也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未来中的作用十分肯定。 随着时间日益向21世纪迫近,西方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提出,应当用东方、尤其是中国的“和合”文化精神来弥补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社会弊端。值得重视的是,海外华人思想界也在重视发掘中国的“和合”文化精神内涵,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著述。首先,这些思想家们认为,中华“和合”文化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整体观。他们认为,西方思想重在分析,容易对事物作单个的剖析。而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华“和合”文化,是将事物作为一个整体联系在一起作统一的理解,是一种东方的系统观、整体观。第二,这些思想家们认为,中华“和合”文化提供了人际和谐的生活方式。可以弥补西方商品社会恶性竞争带来的种种人际关系弊端。第三,这些思想家们认为,我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为人类社会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提供一种卓越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