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有机系统。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之间存在着水乳交融的内在联系。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必然震荡着某一特定的文化体系,并要求它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经济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趋势愈来愈突出。 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文化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文化观一方面肯定历史过程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实现生活中的生产和再生产;另一方面,也给文化和其它参与交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视,肯定了包括文化在内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推进、加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阻碍、拖延经济的发展。例如新中国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是众所周知的。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落后因素,如重农轻商、平均主义等,也对我们的经济发展起了阻滞作用。文化对经济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以人为中介,通过影响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信仰、风俗等来实现的。特别是价值观的形成,对指导人的行为的选择和态度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已被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所认识。人们普遍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信仰、心态、风俗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社会和经济变革的重大支柱。资本形成和技术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所起作用的大环境则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所以,文化是社会发展战略的中心要素。 现代市场中,可以说任何经济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方式进行的。即使是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如生产、运输、交换、分配等,都或多或少地蕴含着各种文化因素,其功能的具有和发挥,也都是建立在文化基因之上的。文化弥漫于整个经济领域,既表现为动力、资源,又体现为一种润滑剂。自70年代以来,在某些发达国家更进一步呈现出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 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70年代以来,经济结构的调整日趋增大文化的含量(包括知识、教育、技术和信息),市场经济也日趋推进文化商品化和产业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车轮的经济与文化,虽然各自的发展有着内在的动因和独立性,但它们保持着“脐带关系”,即经济对文化具有奠基性,文化对经济具有前瞻性,两者具有互动效应,并在交互作用中同步发展。中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迎接文化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要产业化,产业要文化化。经济的发展决不能忽视文化背景和文化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蕴藏着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市场经济体制也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经济活动中,文化起着内在的、无形的支配作用。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从经济的角度看市场,而且要从文化的角度看市场。 概括地说,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现代商品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人们看到,现代商品中的文化价值所形成的价格比重日益增加。从小吃店到美食城,从服装店到时装大厦,从家具店到灯饰总汇,人们吃、穿、用都要为商品所含的文化价值付费。而且在许多现代商品中,其文化价值所形成的价格比重远远高于使用价值所形成的价格比重。比如:香水是化妆品家族的宠儿和明星,一瓶香水的成本最多不过几十元,但在精品店售价却高达几千元。这翻倍的奥秘是什么?有位广告人精辟地指出:“化妆品公司出售的并不是香水,而是某种文化,某种期待,某种联想和某种荣誉。” 那么这种文化是从哪儿来的呢?当然不是从生产香水的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它是由商品“演”出来的。西方广告大师卓波·丹尼尔曾说过:做广告的过程,其实就是给商品塑造性格的过程。通过广告、公关、包装等塑造出来的商品形象,正是商品所“演”的文化。 二、文化因素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趋显著。现代经济是宏观文化背景下的经济,现代企业的决策,不仅仅是经济决策,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决策。国家、企业只有体察民族和世界的文化发展趋势,才能制定出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和良好社会效益的科学决策。如世界著名的飞利浦公司1989年为挖走美国硅谷的一位集成电路专家,以200万美元的年薪高聘,美方并不为之所动,为了得到这位专家,该公司索性用3000万美元将这位专家所在的企业吞并。这个例子曾被广泛引用,足以说明科技大脑的价值。 世界知名企业无形资产的形成和逐渐提高,一方面与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管理质量、市场占有份额密切有关,即“有价”是“无价”的基础;但另一方面,它与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社会声誉、形象力量、品牌推广等是分不开的。据统计,1991年世界上价值最高的名牌是万宝路,它的价值是310亿美元,相当于其年营业额的两倍,它之后的名牌依次有:可口可乐、索尼电器、奔驰轿车、柯达胶卷、迪斯尼乐园、雀巢饮料、丰田汽车、麦当劳快餐等。不管怎样统计,有一点是肯定的,世界名牌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远远高于企业的有形资产和年销售额。并不具有独立实体因而“无形”的这部分资产,其产出的却是远远高出一般生产资料、生产条件所能创造的利润。 三、现代企业积极追求经济目标与文化目标的统一,树立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良好形象。现代企业不仅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而且是市场经济的文化主体。企业以文化为手段,通过增强员工的主体意识、自律意识和人才意识,通过提高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通过企业的文化建树来完善企业的人际关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越来越注意以文化为媒介,通过投资公益事业和参与文化活动的方式来塑造企业的社会形象,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密切企业与社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