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的内涵在不断扩大,而文化的感召力却在逐渐下降 我们都置身于一种文化的氛围之中,饮食文化、茶文化等等,可谓凡事都有文化。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文化力作为一种与生产力能相提并论的社会推动力,目前却不很被重视,对人们的总体影响并没有随内涵的扩大而增加。 二、在文化的结构上,非主体性文化有超过主体性文化的趋势 一些明显属于亚文化和反文化的东西,侵占并淹没了主体文化。比如,那么多人唱卡拉OK,说明这种并非主体文化的东西大大超过了主体文化,有时还会使人误认为它是主体文化。 三、在文化的功能上,教育和审美功能在弱化,而娱乐和消遣功能则在强化 四、在文化的管理和监督上,目前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文化的管理上,措施远远跟不上变化。如对现代电子传媒,过去我们只知道它先进性的一面,而不知道它能传播黄色东西,另外管住也比较困难。所以,管理和法治的滞后现象是极为普遍的。 五、在文化的发展态势上,国办文化逐渐减少,而其它多种经济成分不断增加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文化单位已不是一个单一的体制,出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态势,国办文化比例减少。文化导向势必就更多地依靠市场,远离政府,文化的传统作用方式将有所改变。 六、在文化单位的性质上,文化企业大大多于文化事业 过去文化单位多是事业单位,现在新建的大多是文化企业单位,办的多是商业性文化、社会性文化、娱乐性文化。更严重的是目前这些少得可怜的文化事业单位也在逐步地萎缩和被蚕食。 七、在主体地位的确立上,文化过分迁就经济,过多让位经济 经济有中长期规划,而文化无总体部署,听任自生自灭,一些地区出现文化沙漠,或呈畸形发展,基本建设与文化保护发生矛盾时不少就是以牺牲文化来解决。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太多太多的文化代价之上。 八、在文化的价值取向上,人们倾向于时髦和流行,而回避庄重和严肃 应该说,文化有其浅层的一面,还有深层的一面。如果一味追求属于浅层文化的时髦,而忽略庄重文化及其严肃性,那难免失于庄重而浮于表面。这是世纪末人心浮躁的一种表现。 九、在文化工作者队伍方面,处于难以为继的困境 正当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需要一大批合格文化工作者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下海者”有之,人心思动不安心者有之,不适合却出不去的有之,文化工作者队伍呈现出一种萎缩、不适应的状况。 十、在对人的影响上,外来文化有超过传统文化的趋势 外来文化,已构成了对中国人传统文化和心理的巨大冲击波,加上我们的心理逆反,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都有退居的可能。当然,“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观点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