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文化素质教育已愈来愈引起教育界的关注。素质,即知识加能力,再加上能使知识和能力充分发挥作用的品格——做人。素质教育所指的素质,一般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现代教育认为,高等教育不是狭窄的专业教育,而是素质教育。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人才质量的差别在于人的基本素质,其中文化素质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化基础和文化修养比专业知识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人才的质量。 “文化”是一种知识和智慧,也是一种涵养,一种气度,一种境界。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越宽,思维领域越广,文化因子越多,文化品味越高,他的精神生活才会愈充实,对社会和自我的认识才会越深刻,也才越有可能进入科学的前沿。美国白宫“研究和发展教育”专题小组在一份报告中说:“杰出的科学家不是局限在个人专业领域内,通晓和熟悉艺术与人文学科,能促使优秀科学家变得更加敏锐,视野也更加开阔。”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文艺家给他的启示比任何科学家更多。”他的结论是:“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为此,他提出,应该造就更多的“科学的艺术家。”据统计,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60%的人在艺术上有比较高的修养。我国当代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梁思成、华罗庚、钱学森等,以及我们党和国家的许多领导人,在艺术方面都很有造诣。艺术无疑会丰富想象力,激发起敏锐的感受力,触发创造的契机。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于塑造青年学生的健康人格也有重要作用。人格是一个人特有的本质的存在状态,是人的精神形象。从文化角度看,人格又是文化的某种积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新形势,和全方位复杂的社会环境越来越迫切地呼唤健康人格。要求青年一代不仅要有良好的人格适应,更要求在精神取向上对社会低俗文化和社会精神商品化的俯视和超越。文化素质教育要通过高品位的价值取向,把对社会的“奉献值”、“公益值”、“牺牲值”作为青年一代理想人格肯定的依据。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学生具备专业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艺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修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其中包括:攀登科学高峰的动力品格,胸怀大志,热爱祖国,甘于奉献,乐于创新;适应大科学、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体系,放眼全球,团结协作,注重整体,善于综合,面向市场,自主创业;适应高科技产业化的基本素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兼通经营,富有潜力。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高科技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出英才的育人环境。对理工科学生,主要是进行文、史、哲和艺术方面的基本知识的教育,对文科学生主要是进行自然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及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方面的基本知识的教育。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提高文化素质入手,改变片面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的状况,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适应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也是意识形态纷争、文化冲突迭起的时代。目前高科技已经成为世界最活跃的生产力,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生产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日益智力化,同时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将发生新的深刻变化。高科技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正如“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报告所指出的:“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最开放的人。”人类在21世纪能否再造辉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一代全面素质的提高。人类正迈向新的文明,这一文明不仅表现在物质上,而且更表现在文化与伦理道德上,人类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现代社会发展证明,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必然会给人类带来比现在更为优裕的物质生活,但丰富的物质生活未必能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相反,可能给人们带来的是道德的沦丧,理想的泯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应该共同进步,高科技与人的高素质必须协调发展。 当代高科技发展迅速,但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我国高校注重专业教育,忽视文化系统教育,注重学生做学问,忽视引导学生作人。相当部分学生对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知之甚少,了解祖国灿烂的古文化中优秀的诗词歌赋、精辟的哲理思想者更是鲜见,形成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偏见和知识结构上的严重缺陷,使部分学生产生了理想淡漠、急功近利、轻视道德、贪图享乐等不良倾向。现在世界上一些高度发达国家,虽然经济得到很大发展,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是精神生活衰落,社会面临许多危机。西方发达国家掌握高科技或生活在高科技社会中的人,往往由于素质上有缺陷,个性发展畸形,导致精神空虚,人格堕落,人际关系淡漠冷酷。甚至异化为“经济动物”“科技奴隶”“智能强盗”。某些发达国家与日俱增的“社会病态”和“道德困惑”超前地昭示了精神贫乏的世界性趋势。日本博极堂生活总会研究所的一份《青年调查》表明,在日本青年中把追求金钱视为最高目标的占49.9%,而“精神的欲求与此相比黯然失色”。青年的挑战勇气与50岁的父辈、70岁的祖辈相比急剧下降。美国报刊称,90年代的美国青年是“漠不关心的一代”。某些学者认为,美国现行的教育,只是培养了一批“利欲熏心、精神颓废、道德沦丧而又技艺高超的野蛮人。”从全局看,西方青年政治走势茫然,“他们一切都想得到,但什么都不想干”。在高物质面前倒向享乐,在高技术面前滑向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