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文化产业的兴起,是10多年来中国社会变革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景观之一。它带来的,不仅是一批新型的产业机构的出现和迅猛发展,而且是对中国文化乃至对整个中国社会的结构性的影响,并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文化产业,是在大众文体、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伦理、哲学等领域里的种种形态和要素,以各种物质载体为依托,把自己的信息的、精神的、观念的、智力的活动及其产品,转化为商品,进入市场,为社会提供商品和劳务,甚至形成了产业。它包括了近年来所说的信息产业、头脑产业等部门,是与物质产业相对应的。在文化产业中,物质要素仅仅是营销有关信息、精神、观念、智慧的产品和劳务的载体;而文化,在这里第一次全身心地发出了智慧的微笑,升到君临物质、统驭物质的“君主”的宝座,信息、精神、观念、智慧等要素第一次具有了产品的内容和效用。 一、文化产业正在蓬勃兴起 1984年,上海出现了一家以咨询服务为主的“头脑企业”。虽然它很快就关门了,但从此之后,中国的文化产业却蓬蓬勃勃的发展起来了。特别是1992年之后,五彩缤纷的文化产业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上海复旦大学蒋学模教授发起、10多位著名经济学者自筹资金,注册成立了“复兰德经济顾问行”。北京的一批经济学家也发起成立了类似组织。与此前后,从北京、上海到新疆,一大批以高科技、高智力为显著特征的文化产业机构,在全国各地崛起。其生产、经营服务开始从零星、分散、单项发展为多种类、多层次、跨行业;并且与国际市场接轨,拓展涉外业务。信息、技术、智慧、“点子”以至精神、观念的价值开始突出起来,逐渐被人们认识到,并且一步步走向市场;不惜重金购买他们,也逐渐成为不少企业的需求。于是,科技扶贫、科技兴省、教育兴市;智力入股、商标入股、技术入股、个人知名度入股;文稿竞价、情意服务;……它们在热气扑面的经济建设浪潮中,引人注目,标志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 精神产品,通过市场流通的渠道,转化为生产力; 文化,成了产业。 这是一个极大的飞跃,一个在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飞跃。 文化产业的萌芽形态是,文商联姻。 比如,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得到工商界的赞助和支持,使之成为文化部门和工商部门通力合作的产物。如像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由深圳机场每年资助20万,改名为深圳空港交响乐团;北京京剧院与丹侬企业总公司合作,成立北京丹侬京剧团;美国北方电讯公司独家赞助上海人艺演出话剧《喜福会》,以强烈的喜剧味和大制作色彩冲击着中国话剧;海南海鸿基房地产公司投资“93美术批评家年度提名展”;……这里,文化产品不单属于文化部门,而是文化部门与工商部门联姻的产儿。——文化开始超出了精神的、观念的领域,萌发出产业化的趋向。文化产业的初级形态是,精神因素开始以主宰者的姿态,决定着第一、二、三产业的兴衰以至存亡。 1990年春夏之交,一些富有创意的文化人,面对一批滞销的衬衫,突发奇思,驰骋想象,在衬衫上绘出新奇的文字或图案,摇身一变成为“文化衫”,立刻成了抢手货,身价百倍。文化,在这里成了决定产品命运的关键因素。山东人在经济建设中,以“抓文化就是抓经济,文化的投入就是经济的投入”的气度,充分发掘丰厚的齐鲁文化资源,从孔孟之道、孙子兵法、诸葛亮、水泊梁山、曲阜、泰山……中寻求智慧,以高人一筹的“文化牌”,激起了汹涌澎湃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巨浪。单是“孔府家酒”,就以与孔子有关的商标和装潢,饮誉海外,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出口量最大的白酒厂家,1993年利税突破亿元。要诀之一就是其中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形态上,精神因素虽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却依然是为物质产业的发展服务的,是从属的、被支配的,充其量只是一种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中介资源”;它仍然好像附在皮上的毛,自身还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最终产品仍然是物质产品。 文化产业的高级形态是,精神因素不仅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有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可以独立存在于物质产业之外,决定物质产业的生存和发展;物质因素成了从属和陪衬的东西。文化产品成了最终产品。 美国一位工程师在一台得了“不治之症”的设备上,找出症结,在关键部位上划了一道线,让工人照着一修,就能使之完好如初,运行良好,“划一道线值1美元,知道在什么地方划线,值9999美元”,传为佳话成为名言。一句话、一个“点子”,就能使一家面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再创佳绩。比如公关高手王力先生参与策划“亚细亚商战”、“中原商战”、“亚都现象”,以其智谋优化了企业形象,使企业在激烈的商战中掌握了主动权;“点子大王”何阳先生更是以貌似信手拈来实则价值千金的“点子”,使不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大批从事信息、咨询、策划、广告、公关等业务的新型企业短短几年来飞速发展,效益显著,就是文化产业开始独立成长的宣言。 以往在我国,文化只被看作上层建筑,仅仅担当意识形态的功能。因此,文化便只能在政治、思想、精神领域里起作用,不可能直接进入经济领域,就不可能出现一个文化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体制的转变,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大步推进,就迫切要求文化直接进入经济领域,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产业就呼之欲出了。 一方面,市场需要文化。随着市场的发育,不论是商品市场,还是要素市场,都对信息、科学、技术,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张扬精神,对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积极性和创造力,都形成了越来越大、越来越迫切的需求。10多年来,尽管“读书无用论”的沉渣一阵阵地泛起,但市场上的总需求和大趋势是,人才升值、知识升值、信息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