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运用神话、传说、历史资料和考古资料,通过对黄帝、华胥的考辩,指出黄帝是华夏民族精神之根,华胥是华夏民族繁衍之根。 关键词 黄帝、华胥、寻根、圆性世界、线性世界 人类有种与生俱来的本能,这就是寻根的欲望。文化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类寻根的意识就越强烈、越自觉。 基于理性世界寻觅回散落于“圆性世界”的根,只能依靠文化遗传信息——传说与神话。也正是这些信息世代遗传,才将先民、我们和后代血乳交融。千百年来,代代学人殚精竭虑、承前启后,这便构成了华夏民族寻根的文化特色。 经过半个多世纪学者的梳理,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在传说与神话世界里:现在是过去的再现,未来则是现在的重复。生者来自死者之魂,死者则去另一世界新生。天上有天堂,地下有幽都。人既可升格为神,也可降而为怪。神不时也会贬谪凡间,动物和植物也会化身为人形混迹于尘世。鉴于此,对人类的根,笔者认为可赋予两方面的内涵:人文精神的根与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之根。 一、人文初祖考辩 黄帝对于今天的人们,不啻是一首跨过悠悠岁月传来的乐曲。由于时空的遥远和滤色,这首乐曲听来断续模糊。加上同一个神或同一个传说的众说纷纭,如同交响乐,往往不止一个旋律、一个声部,而是和声一片。 1.黄帝生身质疑。 传说中的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因土是黄色,土能生万物,故称黄帝。《书·吕刑》:“蚩尤惟始作……皇帝清问下民……”《庄子·齐物论》:“是皇帝之所听荧也”。释文:“皇帝本又作黄帝。”可见黄帝最初为天上之神。黄帝的生身洋溢着神话魅力。《河图稽命征》:“际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权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黄帝轩辕于青邱”。《河图帝纪通》:“黄帝以雷精起”,《春秋合诚图》明确指出:“轩辕,主雷雨之神也”《大象列星图》:“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龙之体,主雷雨之神”。以上所举黄帝诸事,无不与雷电有牵涉。 《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
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为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此史料中关于黄帝生身父母有
氏和少典氏无从考释;黄帝赖以生长的姬水位居何处,亦无注释。但笔者认为,《国语·晋语》假托黄帝之名,来扩大姬周族人的影响。 史前社会的传说与神话有着质的不同。神话是人匍匐在大自然淫威之下的产物;传说则是人与大自然抗争的必然。在华夏族赖以生存的黄天后土上,神话中黄帝与雷、电相关,不正是说明了先民们对雷电的恐惧?而这种恐惧正是凭借着图腾——黄帝来剔除的。 2.雷神——战神——英雄。 把黄帝视为人,滥觞于司马迁。司马迁在写《史记·五帝本纪》时,正如他说的那样“长者皆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令其无所适从。这样神话中的雷电之神便莅临人间了。 《太平御览》卷七九《蒋子万机论》:“黄帝之初,养性爱民,不好战伐。而四帝各以方色称号,交共谋之,边城日惊,介胄不释。黄帝叹曰。‘夫君危于上,民安于下,主失于国,其臣再嫁。厥病之由,非养寇耶?今处民萌之上,而四盗亢衡,递震于师。’于是遂即营垒以灭四帝。”四帝之中,有炎帝《淮南子·天文训》:“……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祝融)。执衡而治夏;……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由此看来,神国四帝为了争正统,当霸主,相互征讨。作为制四方的雷电之神,为神国纲常顺理、序列等级,便征讨敢与他分庭抗礼的诸神了。清人马骕《绎史》卷五云:“炎帝,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杆”。双方投入兵员为“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列子·黄帝》)炎帝兵败,蚩尤崛起。“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路史·蚩尤传》)蚩尤兵败涿鹿,后又有夸父、刑天、共工之属前赴后继,皆泯殁。”黄帝与炎帝、蚩尤之战,实则为远古神话中诸神为争夺凡间管辖权的战争。值得人们思考的是,黄帝剿灭四帝后,着手建立天国,此时此刻他遨游了人间国都——华胥国。至于《山海经·西次三经》云,黄帝在峚山服食玉膏,《史记·封禅书》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以上者七十余人”云云,则是宣告了神话时代的结束,人间英雄时代的开始。 3.多学科考察黄帝。 民族学认为,黄帝是姬族人的图腾。从周族人的发展,迁徙路线来看,黄帝陵不只一处,也不仅在桥山;就连桥山黄帝陵安葬的也是男性生殖器,这足以证明黄帝是姬族人的图腾。 民俗学认为,黄帝是原始先民崇尚的天体力神。 历史学认为,黄帝是一个时代的徽标。 考古学认为,黄帝代表着冀西北的龙山文化。 文化学认为,黄帝是华夏文明遗传密码载体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