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营造健康的社会话语环境,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考察社会话语环境,我们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个语言运用问题。语言,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看,是人类史领域里所产生的社会文化现象,属于第二类文化中的规范文化,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样式性和自我完善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话语环境逐步从单一走向复合,从封闭走向开放,并和世界接轨、融合。其中,既有健康发展的气息,也搀杂着西方没落文化、殖民主义文化、封建迷信糟粕等消极因素,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加以切实解决的一个问题。 现阶段我们的社会话语环境,有如下表征: 1.称呼用语变化明显。过去,人际间的称呼用语不分身份、职业、年龄、性别和亲疏程度,一概以“同志”代之。“文革”后期,“同志”慢慢被“师傅”取代。虽然“师傅”的称谓宽泛模糊,但它大大地消解了“同志”所包含的政治含义。近些年来,“小姐”、“先生”的称呼日渐流行,分行业、身份的指称明确的称呼用语也更丰富多采了。 2.西方、港台话语大量涌入,科技、法律词汇不断增多。“打的”、“写字楼”、“巴士”、“买单”、“饼屋”等语词正随着海外文化的冲击一起改变着现代都市人的日常语言习惯。像卡拉OK、克力架、香波、摩丝等新一批外来语,已同往昔的沙发、巧克力一样,融入大众的日常话语结构之中了。另外,债权、债务、权利、义务、法人等法律词汇,在大众语汇中的使用频率也正在不断提高。这表明,人们的法制意识和观念有所增强。而有关计算机、多媒体领域及其它科技话语近几年的兴起,无疑标志着高科技产品与大众日常生活的关系是日趋紧密了。 3.不良文化现象污染社会话语环境,带有殖民文化、色情暴力、封建迷信色彩的一些话语,正在侵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如,“帝皇夜总会”、“帝皇大酒店”、“皇苑游乐宫”等等招牌一度曾随处可见。有人竟然打出“共存公司”、“共荣公司”的名称,这不能不使人联想起昔日的那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 把不良文化语汇清除出“市”,净化社会话语环境,现在已引起有关方面的极大重视。《中国青年报》等大报自今年四、五月份以来,集中报道了重庆、广州等大城市这方面清理、整顿的消息。今年7月30日,国家民政部正式发布,下达了关于治理带有不良文化倾向的话语的通知。 目前,增强环境意识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但笔者认为人们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谈到环境意识,不仅要想到阻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还须拓宽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话语环境等“软环境”建设上。我们不仅要努力营造一个清馨、美好而舒适的自然生活环境,还要努力去营造一个有利于精神愉快、文明健康,特别是有助于青少年茁壮成长的社会“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