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又见文化热:文章多,会议多,名目多(中西文化、中国文化、地区文化、校园文化……乃至饮食文化),会长也多。五彩缤纷,目不暇接。是喜是忧,众说纷纭。但方家杰士大概都会同意,培育正常的文化学术环境,让人们自由评点,放言争议,必当有助于激浊扬清,百舸竞进。 笔者不敏,近年涉足文化讨论,亦有一二感慨。野人献曝,略抒所见。窃以为治学尤其是治史必须有根有据,切忌信口开河。大哉文化,亦不妨由两件小事略窥其秘。 林则徐纪念馆《前言》风波说明什么 翻开3月28日《光明日报》,第二版头条以“展出面积缩小,《前言》错讹频出,不该如此整修林则徐纪念馆”的大字标题登出一条该报的专讯。一口气读完,可令我吃惊和苦笑不已。 请先看看《前言》如何“错讹频出”: “展厅《前言》约300字,差错至少10处以上。《前言》中数字大写与小写混用,繁体字与简体字混用……。《前言》中的差错以‘师敌之长技以制敌’一句为最。这句林则徐名言原文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辞海》对夷字解为外族或外国人。林则徐的名言体现了可贵的开放思想。把‘夷’错为‘敌’,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这个专讯还列举了《前言》的错字、漏字,加上引文中指出的用字不合规范等等,错误确实不少。 不过,被该报指摘“为最”的差错——“师敌之长技以制敌”却有书为证是林则徐的名言。这书是《道光洋艘征抚记》,原文如下:“先是林则徐奏言:‘自六月以来,各国洋船愤贸易为英人所阻,咸言英人若久不归,亦必回国各调兵船来与讲理,正可以敌攻敌,中国造船铸炮,至多不过三百万,即可师敌之长技以制敌。”(见《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77页)迄今为止,没有找到林则徐这个奏摺;《道光洋艘征抚记》的作者是谁尚有争议,记载亦不尽准确,前人已有订正。尽管如此,《前言》作者引用这句话总算有些根据,已为歌颂民族英雄煞费苦心。 至于“师夷长技以制夷”,那是出自魏源《海国图志》的《叙》和《筹海篇》(见《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版第206、869页),这也是确凿无疑的。笔者孤陋寡闻,仅在1990年于广州举行的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看到有篇论文(作者姓名已忘),说这句话最早出自林则徐笔下,并注明见《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某卷某页。会后,即借来这部权威的资料书,不但该卷该页不见这一句,其他卷页亦无影踪。仍放心不下,向长期研究林则徐的陈胜磷教授请教,亦云没有史料证明这句话出自林公。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前言》的作者没错(抄写有误是另一回事),编发这个专讯的《光明日报》和《福建日报》记者却出现了用心良好的知识性错误。没有必要苛责某一个人。就个人而言,可能性之一是优秀记者的一时疏忽。如果把它当作特定时期的文化现象去思考,这一失误则包含着一些值得人们重视的信息。按照中国现行程序,这一尖锐的批评稿出现在报端,至少要过五关。 一是作者觉得有问题,积极写作并交到报社。 二是被批评者——纪念馆对记者的解释。记者有疑问,一定会向馆方询问。该馆的馆长或有关人员不但天天对着错字、漏字视而不见,而且对《前言》的主要观点之一不知道有什么根据,无法为本馆的正确方面辩解。 过了以上两关,稿子到了报社,还有三个关口:版面编辑——总编室——值班总编。 在中国,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句名言,读过中国近代史入门书的大学生通常都耳熟能详。有人认为出自另一名人之口,居然过五关,斩六将,顺风顺水。尤为值得重视的是此事竟发行在海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中央级大报(新闻事业的中国特点之一是报刊一出世就有等级)任何报刊错误都在所难免,有的且有不得已的苦衷,读者应该理解和谅解,不少报刊也雍容大度,鼓励求疵揭短。笔者对此事的兴趣,则是由它与文化的关系引起的。 作为大众传媒报刊,其功能之一是把学术成果的信息带给大众。无论挂在纪念馆墙上的《前言》还是记者笔下的专讯,其主要论点按常理都不是馆长或记者自己想出来的,通常都能在一些学者的论文中找到根据。作为学术动态的报导,自然可以罗列不同观点,不作价值判断。而作出明确是非判断的新闻,却体现着某种文化心态。 首先是对不同的学术观点要不要存疑,要不要查证?这当中就有中西文化问题。以理性化为主流的现代西方文化,事事存疑求证已成了颇为普及的大众思维习惯。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虽然也可找到怀疑精神,但主流却是维护圣人和经典的权威,流风所及,生活在当今我国的知识分子仍有不少还没有养成寻根问底的理性态度。以这个《前言》风波来说,五关六将中只要有一人认真查询一番就不可能出现,万一出现了,如果有健全的文化氛围——以求真务实为尚,真正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很快也会得到纠正(不幸,一个多月过去了,还未见该报更正)。 进一步探究,这个风波还蕴含着一种圣贤崇拜的盲目文化心态。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或圣贤,但对待英雄的态度却随文化心态而异。在现代西方,圣者也是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者却是神。“圣者,通也,道也,声也。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照,闻声知情,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这是《白虎通义》给圣人所下的定义。简单说来就是无所不知,崇高伟大无一瑕疵;芸芸众生合当顶礼膜拜。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也就是圣贤。在一些人看来,对这类人物唯一正确的态度是歌颂,如果在肯定之余也有否定,轻则不合时宜,重则大逆不道。林则徐有没有开放改革思想,这本来是个事实判断的问题。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两位记者热衷于肯定林则徐的开放思想而不问是否可靠就毫不奇怪了。而经过切实研究而得出的对英雄人物失误的批评,我们的一些传媒不一定知道,即使知道了,也不一定感兴趣,更不用说如实地传播了。早在60年前,著名史家蒋廷黻已指责林则徐“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中国近代史》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6页),但这些话很不中听,骂一声“买办文人”便足以把作者连人带学术一笔抹煞,尽管正牌汉奸周作人灵前至今倒香火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