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白的“颍河镇”系列小说,致力于反映20世纪下半叶中国历史在“颍河镇”留下的痕迹。中篇小说《风车》是其代表作之一,小说呈现的是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前后颍河镇的地方生活景观,其中修建池塘和风车等部分情节,在墨白此后写作的《雨中的墓园》等作品中有所延续,是可以放在一起来谈的。阅读《风车》,很容易联想到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政治寓言小说《动物农场》。两篇小说都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行了反思,小说中都有一个“风车”的关键意象,而且“风车”的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建构出来的理想乌托邦,都是一种对美好未来的许诺,都是和现代化和机械化联系在一起的,和人的自由和解放联系在一起的。 所不同的是:《动物农场》写作于1944年,正值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如日中天之时,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而资本主义则声名狼藉,旧殖民主义体系出现分崩离析的态势;而《风车》写作的1991年左右,正赶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内遭遇到严重的挑战,自由主义在知识分子中成为一个新的神话。两篇小说在叙述革命历史时出现较大的差异,是与两个时期不同的政治格局、意识形态环境、文学潮流密切相关的,也与两位作家不同的精神结构密切相关。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资本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展开,我们对市场经济和自由主义有了较为深刻的体验,对消费主义控制下的文学写作也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深入比较两篇小说的历史观、叙述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及其语言特征,并由此审视80年代末期以来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应该说还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 一、两种不同的历史观 20世纪40年代初期,英国和苏联建立联盟关系,英国的各类媒体热衷于赞美苏联,欧洲左翼知识分子再次活跃起来。在对苏联的阵阵赞美声中,奥威尔完成小说《动物农场》。小说旨在打破苏联神话,振兴社会主义运动,消除苏联神话对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消极影响。奥威尔曾说:“我在一九三六年以后写的每一篇严肃的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反对极权主义和拥护民主社会主义的,当然是根据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的深刻影响下,奥威尔倾向于从“经济基础”出发来观察和分析革命历史,把“经济基础”作为政治、意识形态和权力分析的逻辑起点。在《动物农场》中,他频繁地使用“食物”“口粮”“饲料”“劳动工具”“劳动成果”“分配”“福利”等词语对苏联革命的起因及其遭遇的挫折进行分析。 在冷战思维的支配下,不少左翼和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都倾向于把《动物农场》理解为反社会主义的小说,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在这部小说中,奥威尔对苏联革命史在整体上还是持辩证分析态度的,更多的是对复杂的革命历史的严肃反思。在历史叙述上,奥威尔是有着自己的野心的,他试图在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相互对峙的世界格局中描述苏联,他从“庄园农场”改名“动物农场”再复名为“庄园农场”的过程,“总体性”地呈现出苏联社会主义革命酝酿、兴起和最终向极权主义发展的过程。 奥威尔并不否定“风车”的美好理想,他充分肯定老少校的“奇怪的梦”,肯定国际歌《英格兰的生灵》所期待的“未来黄金时代的美好前景”,肯定动物们为追求民主、平等和美好生活而发起的革命。对革命胜利之初新的专制尚未形成之时的苏联,奥威尔也是心向往之的:寄生虫琼斯被轰走,“动物有了更多吃的东西。休闲时间也更多了”,动物们翻身做主后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精神境界明显提升,“农场的无论哪只动物,甚至没有偷吃过一口草”,“没有当小偷的,没有为口粮份额发牢骚的,往日里属于生活中家常便饭的吵架、互咬、妒忌等,几乎已经看不到了。没有旷工的,或者几乎没有”②。由于不必担心偷盗等问题,动物们在安全防卫方面节省了一大笔开支。奥威尔还写到社会主义的强大的生命力:动物农场革命成功后,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到周边的农场,《英格兰的生灵》到处传唱,连鞭子也压不住,“人们倾听这歌声,禁不住暗暗打寒战。似乎从中听到了他们在劫难逃的预告”。为对抗社会主义,“人们”千方百计地诋毁、污蔑动物农场,但他们也不得不钦佩动物农场高效的管理机制。 在20世纪40年代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奥威尔尊重历史的复杂性,并坚守思想自由和社会民主的立场,持续不断地从总体性的视野寻找历史的发展方向,探索实现思想自由和社会民主的途径。他深知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体系中,根本无法实现自己“民主”的社会理想,因此更多地寄希望于社会主义。在《动物农场》中,奥威尔虽然正面书写了苏联“大清洗”的残酷,但对此不乏同情和理解:“我不会仅仅因为斯大林和他的同事的野蛮和不民主的手段而谴责他们,很有可能,即使有最好的用心,在当时当地的情况下,他们恐怕也只能如此行事”③,奥威尔期望能够建立一种社会主义形式,以此保证思想的自由和个人的民主权利。在《动物农场》中奥威尔仔细描写了动物们在追求风车理想的过程中,是怎样产生了宗派主义斗争、个人崇拜;美好的理想是怎样为根深蒂固的特权思想破坏;群众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和民主素养,又如何使得专制和特权思想侵入社会的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