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夏天,夏志清《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在武汉出简体字版的时候,我刚好也在哈佛大学,找出他写给老舍译者浦爱德的一通信札。从抬头能够看出,此信的转交者,是位于纽约第三大道750号的哈考特-布瑞斯公司,也就是《四世同堂》的美国出版社。 这是一封从未发表过的信,确切地说,是一封文学求援信。信以英语写成,打印在纽约州立大学教育学院信笺上,落款日期为1960年8月4日,距《四世同堂》在美面世已有九年。夏志清当时已至波茨坦的纽约州立大学英语系执教,还在为次年3月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做扫尾工作。在此信札之中,夏氏对“亲爱的浦小姐(Miss Pruitt)”谨慎而又诚恳地说: 带着浓厚的兴趣,读过The Yellow Storm以后,我才得以明白,此书是老舍(舒庆春)自1946年起在上海出版的,由三部分构成的《四世同堂》之删节版。 我的论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今冬将在耶鲁大学出版。我看过这部小说分别以《惶惑》和《偷生》为名的第一和第二部,但没有见过第三部《饥荒》,似乎所有美国大学图书馆也均无此书。因此,我想求助于您。我相信,您是《四世》的译者,手上应有一部《饥荒》,而且译书时候会经常用到。我故而冒昧请教,不知可否赐告您所用此版《饥荒》出版名字,以及出书时间和地点?如蒙惠示,我会感谢不尽,因为这个信息,将使拙著之参考书目更臻完善。我看过该作品1950至51年,在上海《小说月刊》的连载,但全部内容仅限于此。 此外,我还想知道,能否劳驾您,把自己的《饥荒》,借我使用一周左右?身为现代中国小说史研究者,无以通读原著,只能仰仗您的Yellow Storm,来了解《四世》后续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发展,我深感愧疚。您的善意,我将铭感不忘。 夏札附于浦爱德档案之中,现存施莱辛格图书馆。就档案本身来看,不能确定浦爱德曾经有过回复。但据夏氏之后的老舍评论,不难推断完整的《饥荒》,最终还是与他无缘。因为,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他视《四世同堂》为“大大失败之作”,并责其“视景”是狭隘的爱国主义(在结尾的时候,还稍稍掺进了一点自由国际主义的色彩),所凭借的基础并不完全可靠;受其影响,甚至连费正清主编的中国通史,也沿袭成说,对之误加断言:“战争刚结束,他就开始一个雄心勃勃的创作规划,写一部题为《四世同堂》的三卷长篇小说,但未能全部实现(was never fully completed)。”(李欧梵《文学趋势:通向革命之路,1927-1949》,见《剑桥中国史》第13卷第9章)但是,这些评价也情有可原,毕竟论者看不到《四世同堂》全书,也想不到《饥荒》英译稿仍完好存世,而其结尾亦同1951年版The Yellow Storm全然两样。 一如夏氏所言,《四世同堂》的前两部,和第三部之前半部(在1945年所写《四世同堂》“序”里,老舍以“段”代“章”,说依照计划写来,第一部为三十四段,后两部各为三十三段,最后合在一起,全书一百段),先后在重庆《扫荡报》“扫荡”副刊(1944年11月10日至1945年9月2日连载《惶惑》),《世界日报》“明珠”副刊(1945年5月1日至12月15日连载《偷生》),和上海《小说》月刊(1950年5月至1951年1月连载《饥荒》前二十段)发表。 其间,1946年1月《惶惑》(上册),作为赵家璧编辑“良友文学丛书”新编第一种,以《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上册)》之名(1945年5月重庆付排),由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印行。同年3月,《惶惑》(下册),以《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下册)》为名(1945年5月重庆付排),由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印行。同年11月,《偷生》以上、下册形式,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印行(每册定价国币40元),增加后记一篇。出国已逾半年的老舍,在这篇后记里,谈了前两部的出版经过。他说: 本书写戍于重庆,即交给良友公司发行,但该公司以种种关系到胜利后半年才在上海印成书,而初版售罄后,也未见再版。现在良友公司的营业尚未恢复,我已向他们将过去所有该公司初版之《赶集》《离婚》及本书版权按约一律收回,而本书纸型也由我备价购回,交晨光公司出版。本书在良友出版时原名《四世同堂》,其实是《四世同堂》的第一部,现在第二部《偷生》也已交晨光公司同时出版,所以这第一部改名为《惶惑》,连同将来出版的第三部《饥荒》,全书总名还是称为《四世同堂》。老舍三十五年十月一日纽约。 然而,不知出何原因,或者受谁干涉,《饥荒》的后半部,最终未能发表。在致《四世同堂》日译者铃木择郎和桑岛信一的信(1951年10月15日)中,老舍说:“需要对《四世同堂》全部加以修改,因此第三部不宜发表。何时能着手修改还不知道。现在工作繁忙,无闲暇顾及。这实在对不起各位,但也无奈。”及至“文革”,老舍被抄家后,《饥荒》手稿散佚。此后,再也无人能说清,此书原貌到底如何。 幸运的是,时隔六十五年,这个令人困惑的疑问,终于在哈佛大学有了解答的可能,——那就是浦爱德档案中的《四世同堂》英译文稿,包括了完整的《饥荒》译稿。 一 浦爱德档案里的老舍 四年半前的早春,南京的一个赛珍珠纪念会,我注意到“红色留学生”谢和赓王莹夫妇和赛珍珠与乔志高等人,在1945年前后,曾安排老舍和赵清阁合作的《桃李春风》在美国翻译和演出。这让我想起,多年前在天津看到《老舍书信集》说,老舍在美国的档案,因代理人戴维·劳埃德后人捐赠,藏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似受体例限制,老舍信札以外,其他关联信件,一概失收。由此,我萌生了用老舍英文档案,续编《老舍美国往来书信集》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