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1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17)03-0019-08 1949年“中断”发展的“中国现代文学”①自1950年开始即作为一门学科在大陆地区建立并迅速普及,时隔十几年后在香港建立并经历了取消、再度建立、不断发展的曲折历程。香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在学术研究及海外传播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却长期被忽略和误解②,在一些学者眼中“香港至今还是个现代文学研究很不发达的地区,学界于中国新文学比较隔膜”③,至今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公正评价。笔者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在香港中文大学访学期间发现这一问题,认为有必要予以重视。在此简要回顾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在香港的建立及发展历程,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一、作为一门学科在香港的建立 “中国现代文学”自1950年开始在内地“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按照国家统一的教学计划,它是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必修课”④,时隔十几年后在香港建立。这里有个史实需要澄清。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在香港的建立问题,李辉英曾这样说:“一九六七年秋季……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新课……在这以前……只有大陆的大学里,才开有这门功课”⑤。他的这一言说与史实不符并造成误解,以致直到20世纪末,内地学界依然认为“1967年秋季,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破天荒地在香港高等学校开了《中国新文学史》这门新课。在此之前,只有大陆的大学开这门课,台港地区的大学均未有人这样做”⑥,香港也是如此,认为李辉英“最大贡献,是六十年代……第一个在联合书院开设‘中国现代文学史’课”⑦,深信海外亦受其影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而是经历了颇为曲折的过程。 (一)学科的最初建立。1963年10月17日,以联合、新亚、崇基三个书院为基本构架的香港中文大学正式成立⑧,两年之后的1965年秋季,联合书院同时开设“现代中国文学”以及以现代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为内容的“文学批评(一)”两门课程⑨。当时的《课程纲要》对“现代中国文学”这门课程内容作了明确的界定,“以现代之纯文学为主。自清末以至五四运动,下及抗战……皆为讲授之课题”⑩。也许是因为最初建立的缘故,《课程纲要》对这一学科涵盖的时间、内容、范围等问题的描述和规定并不严密,但毫无疑问这一时间才是中国现代文学作为学科在香港中文大学,也是在香港的最初建立时间(11),比李辉英所说早了整整两年,距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在内地建立时间整整十五年。 “现代中国文学”作为学科在香港的建立与姚克直接相关。姚克1948年移居香港,在香港的戏剧、电影、学术及文化界具有重要影响,被称为“戏剧界之耆宿”(12),有深厚的古典学科修养,对昆曲及明清戏曲有独立深刻的认识和研究(13)。其个人才能受到旅美的张爱玲极度推崇(14),夏志清更是认为姚克“是个大才子……无锡钱钟书下来就要算上他了”(15)。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姚克受聘为联合书院文学院院长和中文系主任(16)。也许正因深受信任又颇有胆识,他才能够在“科目以古典为主”(17)的学科环境中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二)一年之后取消。中国现代文学作为学科在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建立一年之后取消,1966-1967年度联合书院中文系的秋季课程设置不见“现代中国文学”这门课(18),以现代文学理论与批评为内容的“文学批评(一)”更名为“新文艺写作”(19),“文学批评(二)”则重回以《文心雕龙》为研究对象的“文学批评”(20)并与“新文艺写作”明确区分开来。联合书院对“现代中国文学”这门课程取消的原因未作说明(21),但应与文革开始后不久对姚克及电影《清宫秘史》展开的大规模政治批判,姚克对自己命运的担忧并于1968年秋季之前离港赴美,一时间工作无人替代有重要关系(22)。 (三)再度建立。被取消一年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于1967年秋季再度建立。这一年度,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的课程表中主修和副修课程明确设立“中国新文学史”,并对其内容和范围作了明确规定,“本课程的目的是在使修毕中国文学史之学生,得以进一步了解从新文学运动以迄抗日战争开始时止,新文学发展之具体情况”(23),这是明确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在香港的再度建立。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学科在香港的再度建立与李辉英的到来有直接关系。如果说,姚克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在香港建立的开拓者与奠基人,那么李辉英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在香港持续存在并不断发展的重要建设者和推动者。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夏志清所说,“姚克……在戏剧界、电影界、学术界一生之成就至今尚无人加以研讨,甚为可憾”(24),作为香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姚克的重要贡献现今很少有人提及。 二、学科发展面临的困境 相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在内地受意识形态影响,自上而下以组织的形式零障碍建立并迅速普及而言,这一学科在香港的最初建立则面临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