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是中国冲刺第一个百年发展目标,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时逢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快速下滑、结构调整任务艰巨,根本出路是加快转型步伐,实现增长动能转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绿色、开放、包容、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名列首位。全国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和一致行动。 按照熊彼特的经典定义,创新是生产要素“新的组合”。这种组合以新技术、新发明、新方法的首次运用为特征,聚合经济资源,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流程,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企业由此得到超额利润,同时带动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创新是企业家的天职,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源泉。 由此可见,创新发展与人才密不可分。发明新知识、新技术的科技人员,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劳动生产者,以及发现商机、实现生产要素新组合的企业家,都是拥有独特能力优势的人才。这类拥有知识资本、人力资本优势的人才越多,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越充分,发展越迅速。正因为如此,《“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撑,抓住了创新驱动的关键。 然而,是否有了人才,创新发展就能自动实现呢?并非如此,最重要的是人才施展才能、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既然“创新”的本意是生产要素的新组合,那就意味着具有要素整合能力的企业家能够自由施展,发现商机就能付诸于创业创新行为,使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交易迅速实现“新组合”。创新发展的要求交易各方的权利能得到有效保护,创新收益得到合理分享,创新激励强劲且持续。有人撰文证明,美国的信息经济、新经济之所以快速发展,奥妙不在硅谷,而在于华尔街,在于美国的市场体系和融资机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早在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年)》,把人才发展作为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关键举措,得到了全国上下的一致认同和积极响应,各地各部门纷纷仿效《国家千人计划》,推进各自的人才规划与政策,竞相引进人才、鼓励人才创业创新,应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主体错位。政府用人才计划或项目引才,企业或事业单位用才,“引”与“用”主体权责利不对称,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二是“利诱”人才,各地比拼“重奖”政策,造成少数人投机取巧频频跳槽,实际作用有限。三是引进人才与原有人才待遇悬殊,造成人力资本定价的双轨现象,引发本土人才的不满。四是着眼于单个人才引进,缺乏团队协作和相关工作条件支撑,影响作用发挥。五是国内土地、资本等要素体制改革滞后,要素流动性严重不足,影响科技成果转换为生产力,阻碍创新、创业的有效实施。 有鉴于此,中共中央于2016年3月20日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的意见》着眼于破除人才管理的体制障碍,“为人才松绑,向用人单位放权”是这一次改革的主基调。《意见》中提出了改善人才发展体制环境的一系列举措,被称之为“人才新政”。“新政”主要新在以下方面: 一是聚焦体制机制改革,抓住了人才发展的根本。制度经济学和中国改革的实践已证明,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变量,良性制度变革是发展的最根本动力。过去我国也非常重视人才工作,但主要在人才规划和政策上做文章,且往往采用选择性的特殊政策用于特定人群。而这次的人才新政则着眼于体制机制改革,规范各种权力与利益关系,以激发人才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人才管理理念与指导方针的重大突破。 二是强调法治建设。中央《意见》中提出,要研究制定人才开发及人力资源市场、人才评价、人才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外国人才来华工作、签证、居留和永久居留管理的法律法规,从而将人才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为国内外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法律保障。 三是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政府管理。我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而现在突出的问题是政府的“有形之手”摁住了市场的无形之手。诸多管制行为对人才自由流动、自主创业造成现实障碍,用人主体在选才用才方面仍有许多体制性约束。中央《意见》明确指出,要“突出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四是回应了当前人才发展中的紧迫需求,提出了许多可操作、可实施的改革举措。如当前用人单位引进人才过程中反映强烈的编制、户口限制,外籍及归国创业人员户籍、居留管理,科研成果转化及专利收益分配,绩效工资管理、科研经费使用、税收缴纳、职称评审条件,国有单位科研人员出国交流等等都给出了明确的意见或解决思路,使人才新政不仅有长远的指导意义,而且能为用人单位排困解惑,具有实用价值。 “世间万事万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而人才作为创造力最强的高端人力资源,更是被称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但这“第一资源”并非无条件地独立发挥作用,而是要与其他要素有机整合。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讲过,“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这句话只有在它具备其他生产要素的前提下才能成立。人才创业、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自身艰苦努力,也需要其他劳动者的协同配合,需要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支撑,还需要有诚实守信、公平交易的市场竞争环境,更需要产权的明晰界定与有效保护。最优人才生态的打造,不仅需要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也需要整个市场体系的深化改革,需要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配套。因此,人才新政的实施,不仅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动能,而且将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