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市场上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的加剧,大学生实习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重视。实习过度和实习不足现象共存,已成为高教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关注的焦点。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尖锐的供求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大学生为解决未来工作而越来越早地开始实习,花的时间也越来越多。过量提早和增加寻找工作的时间,使得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形同虚设,专业课程的教学得不到保障,有些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也是敷衍了事、流于形式,打乱了高校正常的教学计划,必要的基础和专业学习时数得不到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品质无法得到满足。这已成为我国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学校非常普遍的现象。对企业来说提早要求高校学生实习的动机主要来自于:为了抢先于竞争对手获得更好的人才;让学生经历职前培训,以便降低企业在职培训的成本;将提供的实习机会作为获取廉价劳动力的手段。可是由企业的这种竞争行为带来的负的外部性是由高校和学生承担的。高校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下越来越成为相对弱势的部门,无论是话语权还是办学自主权都受到一定限制。高校和学生本身则常常因为就业压力而做出屈从现实的选择,苦于过早地为寻找实习单位花精力,影响必要的教学和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对企业而言,因为用人单位试图尽可能比竞争对手早一点与实习生签订协议,企业无法了解学生在高年级时的学业表现和能力,也无法使过早和过多在实习上花费精力的在校生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最终影响了潜在员工的质量。[1] 另外我们也注意到,在过度实习现象越演越烈的情况下,实习不足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部分大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参与到有效的实习环节中。而那些缺少必要实习经历的实习不足的大学生常常没有将精力花在对学业发展或能力建设有积极意义的学习和活动上,其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令人担忧。 无论是实习过度还是实习不足,对大学生的能力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对用人单位的人员素质都将是高成本低效率的。因此对大学生实习失度问题(包括实习过度和实习不足)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关注的是实习时长(即日常实习的时间)对高校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首先从理论角度讨论了实习投入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方式和影响作用,结合作者对现实的观察,提出了实习时长适度性假设,其后运用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使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这一假设进行了检验,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实习时长在不同选拔性院校中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情况。 一、文献述评 学界虽然少有针对实习时长的专门考察,但是,在其他一些反映实习参与情况的指标与就业满意度的关系问题上,既有研究已经做了一定的探索(如李炜、岳昌君;[2]钱芳;[3]王慧敏;[4]岳昌君、杨中超;[5]岳昌君的研究[6])。上述研究注意到了实习参与可能影响就业满意度,且将实习参与作为众多影响就业满意度的因素之一,试图寻找实证证据。 在实习参与之外,部分研究提出并证实了高校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行为或成就对其就业满意度的影响。例如,学生的学业成绩,在校获得的各项荣誉、奖励、证书,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学生工作经历等,均会影响就业满意度,如柯羽;[7]高耀等人;[8]岳昌君;[9]邢朝霞、何艺宁的研究。[10] 受研究数据和研究方法等因素影响,不同研究关于实习参与与就业满意度关系的结论并不一致,而且这些研究用于反映实习参与情况的指标大多不是实习时长,利用的其他指标也大多彼此不同。因此,很难确切比较不同研究所得结论,更难将这些结论直接推广到实习时长与就业满意度的关系上。 另一方面,虽然既有研究普遍关注实习参与,但在多数研究中实习参与只是简单地在定量分析环节充当就业满意度的一个解释变量,并不具备核心地位,而围绕实习参与与就业满意度的深入研讨为数更少。故此,在展开实证分析之前,本文将首先针对实习参与对就业满意度的可能作用进行理论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 二、实习时长适度性理论 1.实习时长的投入效果 高校学生实习参与同就业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首先可以从实习活动的资源投入及其回报的角度来刻画。实习投入包括时间、注意力等资源。实习时长是对时间资源投入规模的一种测度。实习投入会在就业层面带来相应回报,改变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求职结果和学生的就业满意度。 在实习投入的回报问题上,首先,实习投入可以增进就业能力、改善就业结果,从而提高就业满意度。具体地说,随着实习投入的累积,高校学生的实习与工作经验会不断增长,这有助于就业能力的形成。而较强的就业能力又会降低实习参与者的求职难度,提高与个人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收入,进而改善毕业生的求职就业结果。从实证证据来看,在就业能力环节,实习时间被认为对就业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如王振源、孙珊珊的研究;[11]在就业结果环节,部分研究发现实习经历有助于改善高校毕业生的求职结果或工作起薪,如孙俊华、汪霞;[12]卿石松、曾湘泉的研究。[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