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日本不断在东南亚加大战略投入,积极推动东盟国家互联建设,此举无疑将对中国相关政策的实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日本在东盟互联建设方面的政策加以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将重点研究日本支持东盟互联建设的政策设想、政策举措、政策动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的政策应对。 一、政策设想 长期以来,日本出于经济利益与地缘战略利益考虑,高度重视发展与东盟国家关系,而以政府开发援助(ODA)等推动东盟国家互联互通建设成为日本推进双方关系发展、谋取利益的重要手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服务于日本企业向泰国等国大规模转移制造业产能、投资设厂的需要,日本政府积极支持曼谷等大城市群互联体系建设;此后的90年代初,为了填补冷战后东盟地区的地缘战略真空、增强区域影响力,日本着力在湄公河次区域推动建设东西经济走廊、南部经济走廊;进入21世纪,出于反恐、反海盗以及应对中国崛起的需要,日本又与新加坡、印尼等国围绕海上航路畅通加强安全合作。 近年来,日本因应地区形势变化及自身利益拓展需要,更积极进行政策谋划、进一步推动东盟互联建设。2010年受日本与东盟委托,由日本全资创建的东盟与东亚经济研究所推出《亚洲综合发展规划》报告,并提交给当年举行的东亚峰会,此后至2015年先后三次推出该报告升级版本,从而集中勾画了日本在东盟互联方面的政策思路。①2011年,以东盟推进共同体建设并通过《东盟互联计划》为契机,日本提出《支持东盟互联愿景规划》,并成立由日本外务省、贸易与产业省、日本商会等公私部门组成的“支持东盟互联项目组”,在机制上加以保障。②2013年,在日本与东盟建交四十周年纪念峰会上,支持东盟互联建设成为双方推进战略伙伴关系向前发展的重要愿景规划之一,为此日本决定5年内斥资2万亿日元重点在“强化互联”、“缩小发展差距”等方面支持东盟发展。③2016年5月,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就日本对东盟政策发表演说,表示将把支持东盟实现高水平互联与促进法治并列作为日本对东盟政策的两大重点。④在同年9月举行的日本与湄公河国家领导人峰会上,日本公布《日本与湄公河区域互联倡议》,呼吁区域各国围绕提升该区域互联水平加强与日本合作。⑤凡此种种,都表明近年来日本不仅积极推动东盟的互联互通,而且形成了较系统的政策框架,有着清晰的政策设想。 第一,功能定位上,日本认为,互联互通应服务于东盟国家在工业化方面的协同发展,并在此过程中缩小国家间发展差距、推进区域经济融合与一体化发展。《亚洲综合发展规划》系列报告深刻阐释了这一政策思路。该报告认为,日本的互联计划最大特点在于,将东盟国家工业化与基础设施发展联系起来,着眼于促进经济融合与缩小发展差距。为此,日本应从两方面重点施援。⑥一是跨区域以及与区域外的互联建设。报告认为,东盟各国由于发展阶段不同而存在巨大发展差距,这既成为长期制约东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障碍,也意味着各国在经济上各有优势、存在高度互补性,因此要缩小发展差距、推进区域一体化,关键是利用好东盟国家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东盟各国在工业化方面协同发展。在区域内已形成曼谷、雅加达等产业聚集的大城市群,以及近年来跨国公司着力在全球范围内根据各国资源禀赋优势配置生产环节的情况下,东盟国家协同发展的重点是以区域内大城市群为中心,向欠发达国家与地区拓展产业链,逐步形成资源高效整合的一体化区域与次区域生产网络,与此同时积极融人世界生产体系、承接国际产能转移。由此,建设跨区域以及与区域外互联互通,特别是以大城市群为节点,构建贯穿区域内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经济走廊,可以从减少物流成本与时间、增强供应链稳定性与有效性的角度,服务于生产网络在区域内外的拓展与融入,实现东盟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资源的有效交换、经济的有效联通,进而促进东盟各国工业化与区域一体化发展。⑦二是大城市群的互联以及相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报告认为,东盟国家要实现协同发展、加深经济融合,另一个重点是大城市群须发挥引领作用,即在创新基础上推动产业集聚与升级,由此腾出更多生产环节向区域内欠发达国家转移,并整体带动区域内产业链紧密融合、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在大都市构建由地铁、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组成的高速高效的互联体系,并建设工业园区、研发场所、商业娱乐中心等相关基础设施,可以从物流的便捷性与即时性以及吸引人才进入等方面,促进大城市群产业聚集与升级,从而增强其在促进区域发展与融合方面的引领作用。⑧ 第二,地理布局上,日本的构想可概括为“两大板块”、“三大经济走廊”、“一大联接”。基于东盟地理特点,以及日本在该区域投资与贸易布局和对互联互通功能定位的理解,日本于2011年提出“建设以东西与南部经济走廊为核心的主干线”、“东盟海上经济走廊”两大愿景规划,从而将东盟分为湄公河次区域、海上东盟两大板块。在湄公河次区域,日本着眼于建设两条贯穿该区域并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的陆海大动脉,即从越南岘港出发,由东向西贯穿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四国,最终到达缅甸毛淡棉港并隔海辐射仰光的东西经济走廊,以及从越南胡志明市出发,由南向北穿行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四国,途经金边、曼谷等大城市群,最终到达缅甸土瓦港的南部经济走廊。⑨此外,2016年9月的《日本与湄公河区域互联互通倡议》提出,将把建设越南河内到老挝万象的互联互通作为另一大政策重点。⑩至于海上东盟板块,日本意在构建联接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文莱等国的环形海上东盟经济走廊,重点是港口建设与航路设计,特别是建设能够支持海陆一体、高速联运的滚装船港口,从而形成海陆无缝对接的海上高速交通网线。(11)“一大联接”即联接湄公河次区域与印度次大陆。2011年,东盟与东亚经济研究所在《亚洲综合发展规划》系列报告框架下发布题为“东盟与印度的互联”的报告,提出了“湄公河次区域—印度经济走廊”概念,构想通过重点建设缅甸土瓦港将南部经济走廊向西延伸,跨越印度洋与印度金奈港相联,以及建设穿越泰国、缅甸、印度西北部的公路等,从互联角度构建该走廊。(12)2015年由日本牵头制定的《湄公河区域工业发展愿景规划》继续阐释该构想,认为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与印度发展互利互补经济关系,有助于这些国家工业化与产业链的发展,因此以缅甸境内建设深水港为重点推进两大区域互联就成为一项重要目标。(13) 第三,内涵构成上,日本倡导多元融合的互联互通,即以基础设施、制度、民众间的互联为主要部分,并兼顾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对互联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从而形成各部分融合相嵌、各种因素正能量叠加、总体效用最优化的互联互通格局。在日本看来,东盟各国要实现产业链高度融合及区域经济一体化,仅有基础设施互联是不够的,还需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制度互联、民众间互联,并从人力资源建设、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等方面塑造有利于促进互联的外部环境。在2011年的《支持东盟互联互通愿景规划》中,日本即表示要在基础设施、制度、民众间三大方面支持东盟互联。(14)在2015年的《日本与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合作——新东京战略》中,日本表示除了要在陆海空基础设施方面推进“硬的互联”外,还要支持“软的互联”,即制度互联,诸如帮助东盟各国完善国内司法与知识产权体系,促进通关与邮政方面的现代化、港口手续一体化等,以及民众间互联,即促进各国民众在体育、文化等方面加强交流。(15)在2016年5月的政策演说中,日本外相岸田文雄更深刻阐释了构建多元融合互联格局的政策思路,他提出日本要在东盟地区打造“有活力与效力”的互联互通,即“日本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不只是修路建桥,而要做得更多。比如,要通过优化通关手续使跨境货物运输便利化,要发展经济走廊沿线地区以创造物流与人流,从而尽可能地利用好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16)他特别强调人力资源建设等因素对互联的重要意义,称“与改善基础设施相比,发展那些能够引领各国工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源,对于促进东盟互联同样非常重要”。(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