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国学研究中的四大误区 张洪兴 (东北师范大学)/《学习探索》,2017.4.89~96 近代国学概念产生以来,相关的研究已经持续了百余年。从基本的特点看,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以反传统的精神研究传统、以反国学的精神研究国学的倾向。相关国学的研究止步不前,步入误区,具体包括崇洋批中、厚今薄古、古今相悖、非白即黑四大方面。一、崇洋批中。胡适等人的崇洋批中有特定的历史语境,是有其所谓启蒙的意愿与爱国之心的,但究竟该如何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或者说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应该有一个怎样的基本态度,这是一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文化中理念层面的内容是一个族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经历百年、千年甚至万年沉积下来的,并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标志性的东西,不是说改变就能改变、说取消就能取消的。二、厚今薄古。新派人物厚今薄古,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的程度又如何呢?他们往往幼年、少年受教于传统文化,青年出国留学( 日、美、西欧) ,少年的叛逆与青年的热血好斗,在接受了西方现代观念后,就会变得偏狭、自私甚至狂妄,对中国文化缺少最起码的同情之理解。三、古今相悖。这里所谓的古今,是传统与现代的问题。在国学的诸多争议中,最大的纠结在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封建性与西方社会的现代性相悖、不相融,中国要想进入现代社会,就必须与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割舍。中国想要完成现代转型,一定要与古代传统相割裂吗? 笔者并不这样以为,古代观念未必与现代观念相背离,关键是后人的继承与发展,要有继往开来之功。四、非白即黑。人们往往喜欢定性的评价,如黑与白、好与坏、先进与落后、精华与糟粕等等,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学评价亦是如此。弘扬传统文化的人,看到的传统文化是好的、优秀的、精华的,是人类伟大的文明成果; 批判传统文化的人则把传统文化看作是封建的、愚昧的、落后的,简直一无是处。因此,当下国学研究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解决中国人的文化认同问题,是要解决去“中国化”的问题。只有切实解决百余年来国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中国人才能以中国的姿态堂堂正正地面向世界。 近15 年来国际文化政策研究动态 ——基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考察 王长松、李舒涵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天下》,2017.7.68~7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国际文化期刊,旨在为各国文化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以及那些尝试研究个人及社会文化习俗和价值观的学者提供引导,为跨文化研究提供渠道,有利于进行有意义的国际思想交流。该期刊同时被SSCI和A&HCI 收录,其最高影响因子为1.2,已经成为以国际文化政策为研究主题的重要论文发表平台。本文共将期刊中的414篇文献分成19类,并对各类论文在期刊中所占的数量及比例进行了分析。(1)把创意(产业)经济和艺术产业作为研究主题的论文最多,分别为44篇、占比11%和31篇、占比8%;(2)研究主题为音乐产业文化政策、文化多样性与多元文化主义、视听表演业和博物馆业的论文数量排名靠前,占比均在5%和6%左右;(3)该期刊在15年内对于文化外交、宗教文化政策、文化与政治、文化政策与高等教育、文化遗产政策、影视产业、文化奥林匹克与体育、文化政策中的知识分子、文化政策与城市复兴等文化内容也有所涉猎,上述内容通常会根据所处的时代背景,作为某一期主题集中分布。 通过对2002年到2016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期刊论文的分析,可以概括出近15年来国际文化政策研究的主要特点。(1)研究来源地国家与研究部门多样。由于期刊历史等原因,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以及欧洲研究部门是提供期刊论文的主力军,同时,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也在文化政策的研究领域占领了一席之地。据前文对论文来源部门的统计分析,高等院校学者仍然是研究文化政策的主要群体,但文化政策的发展也得到了政府部门、公司以及独立研究者的关注。(2)研究内容丰富。期刊以文化政策为核心研究内容,但并不拘泥于此,期刊以各个时期、各个国家文化政策为线索,涉及文化、历史、艺术、体育等诸多研究领域,研究视野广阔。(3)研究主题广泛。期刊不仅对于文化产业中的高频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还对个别国家独立的文化事件、特殊的文化现象进行关注,丰富了研究对象的同时,也开阔了文化产业的研究思路和文化政策的研究视角,对于各国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