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7)02-0122-07 在当代中国,网络已经成为公民文化、公民社会培育并实现的有效路径,这种路径效用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公民意识的觉醒、公民舆论监督的自觉、公民参与精神的普及、公民动员能力的加强等。另外,民间组织、独立公民社团也依托网络资源日益发展壮大。在肯定这些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技术虚拟平台所固有的缺陷使得公民文化的建设始终伴随不和谐的暗流,如网络暴民、舆论暴力、犬儒主义、过度娱乐、群体极化、商业侵蚀等,这些暗流严重影响了公民文化的走向。 一、从2016年三起网络热议事件窥视中国网络公民文化现状 “帝吧出征FB事件”。帝吧也就是李毅吧,是百度第一大贴吧。FB代指facebook,是流行于台湾地区的一种网络社交工具。帝吧出征FB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是台湾艺人周子瑜的台独行为引起内地网民强烈不满,导致内地网民与台湾网民展开激烈的论战。2016年1月20日晚上7点,李毅吧的大量用户有组织、有计划地利用“翻墙”技术“远征”台湾社交平台,其主战场为三立新闻、苹果日报和蔡英文的Facebook账号,战斗方式为在这些账号下面刷评论、发表情包,用“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刷屏。另外有一些网友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翻墙”,但是在多种直播平台上围观了“出征”的全部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激烈的谩骂不同,这次出征的主要“武器”为丰富多彩的表情包,包括动漫形象、美景美食、娱乐圈明星等。这场网络群体行为将娱乐事件引发的严肃问题进行娱乐化处理,以别样的方式展现了青年网民的爱国热情。 “魏则西事件”。魏则西事件起源于“知乎”社区,2016年2月26日知乎网友魏则西对题为“你认为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的回答引起了网民的关注。魏则西于2014年4月检查出罹患“滑膜肉瘤”晚期,其父母通过百度搜索认识“武警北京总队二院”并与其联系,在对方保证治疗效果之后,从2015年9月开始,魏家先后四次前往武警北京总队二院进行治疗。2014年4月12日,魏则西逝世。青年魏则西的逝世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网民们在表示叹息的同时,开始热烈讨论:青年魏则西之死,责任到底在谁?起初民众的关注点集中于百度,指责百度推广不实信息,百度被推到风口浪尖,国家网信办同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百度公司,对“魏则西事件”及互联网企业进行依法经营事项进行调查并依法处理。随着网络信息的深度挖掘,该事件背后的北京武警总队二院、承包医院科室的莆田系等真正的幕后“黑手”浮出水面,网民们热烈讨论,满腔愤怒指责这些“始作俑者”之时,也向政府部门施加压力,要求抓紧调查、严肃处置。5月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表示,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武警部队后勤部卫生局联合对武警背景是总队第二医院进行调查。由于网民的持续热情,这场医疗事件演变成一场轰轰烈烈的问责事件。 “屁股开花事件”。2016年5月16日,兰州一位大学生在网上称他和同学在饭馆内与人发生冲突,警方赶到现场后,因他拍摄警察粗暴执法被强行带回派出所,两人遭到警棍殴打,并被轮番扇耳光。两名大学生在互联网上晒出了其臀部受伤的照片,因此被称为“屁股开花事件”。该事件一经曝光,便引发了网民的热烈讨论,纷纷指责暴力执法的民警,并要求派出所予以解释。17日晚11点,兰州榆中公安官方微博回应“和平派出所民警暴力执法,用警棍殴打大学生一事,省、市公安督查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开展调查,认定网上反映情况属实”,随后涉事民警及相关负责人被进行处置。在网民的持续关注下,该事件从爆发至处理结果公布,仅用一天时间。网民对该事件的关注,实际上是基于对“公安执法规范化”问题的关注。在网络环境下,社会各方的监督成为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的潜在动力之一。如果随意执法、粗暴执法频发,公众难免会对公安执法产生不信任感。特别是在当前媒体格局、舆论环境、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执法细节很可能就会演变成一起公众热议的舆论事件。 这三件网络热议事件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起源于现实社会,发酵于网络,事件发展过程中网民意见表达热情高涨,政治方面立场鲜明,对政策的制定或执行形成影响。网络政治文化便内化于这些网络事件之中,网民在参与网络事件的过程中生成着网络公民文化。从事件得到网民热议的深层次原因来看,“帝吧出征FB事件”源于爱国心;“魏则西事件”源于对年轻生命遗憾逝去的惋惜,对无良企业的谴责,对监管机构的失职的不满;“屁股开花事件”源于对暴力执法的愤怒。这些原因背后内涵着网民的政治取向——对公民身份的认同。正是因为网民的这种认同感才使其面对突发的网络事件时得以迅速形成统一认识,汇聚成巨大的能量,并渴望形成影响,作用于输入或者反馈过程,最终目标在于构建一个好的社会。不难看出,网络公民文化实际上是现实公民文化的延伸,只是依托网络平台,以更加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网络公民文化: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 网络公民文化作为一种产生于新技术环境下的新概念新想法,意欲了解其内涵,必须清晰界定“公民文化”、“网民”、“网络文化”、“网络政治”等概念。这些概念是“网络公民文化”概念的重要支撑。 网络公民文化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与现实中的公民文化相互依托、相互成就。公民文化(The civic culture)作为一种理论,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曾设想以“擦洗”城邦“画布”的方式,来重塑城邦公民精神,培养公民的优良生活;亚里士多德也讲过,城邦的目的在于至善的理想和公民的优良生活,培养参加司法实务和法治机构的“全称的公民”。[1]但是这些古希腊先哲以及其后来的政治学家多在其政治或者伦理思想著作中阐发公民文化理论,真正把公民文化作为一个独立体系来研究的是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和西德尼·维巴。在他们看来,公民文化是一种多样性与一致性相结合、理性主义与传统主义相结合的文化,它接近但又不等同于“政治文化”概念。所谓政治文化是指特定的政治取向,包括对政治体系以及各个部分的态度,对在该体系中自我角色的态度。我们谈论某一种政治文化,正如我们谈论某一种经济文化或宗教文化一样,它是对于一系列特别的社会客体和过程的一组取向,包括认知取向、情感取向和评价取向。[2]14政治文化强调在政治输入结构中的理性参与,是一种“理性—积极性”的政治文化模式,但是公民文化不仅强调这种“理性参与”,还关注其他一些东西,例如一些非政治性的态度——如对他人的信任、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参与等等。[2]31这种政治性态度和非政治性态度相融合,才能形成一种较为平衡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