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图像理论家米歇尔在1992年宣称了“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的到来,图像转向、眼球经济、图像时代、视觉文化时代的呼声不绝于耳,人类的经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视觉性或更加视觉化。从卫星照片到人体内部的医学摄像,不可见成为可见,视觉真实尤为凸显。而在当下的互联网条件下,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图像的生成与传播前所未有地便易。网络图像是网络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下图像文化的首要。 如果我们要找到这个图像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图像,那无疑是盛行于各种网络媒介和社交软件中的自拍、“朋友圈”图像和“表情包”了。它们全面体现了当代网络图像的基本特性和语法结构,构成了这个时代最大的图像政治,体现出当代“网众”文化政治的症候。 一 朋友圈:图际取代人际 尽管在摄影术诞生之初,摄影术的发明者之一法国人巴耶尔(Bayard)已经完成了一张自拍照(图1),他将自己扮成溺水自尽者,并在照片背面写作文字,称:“横尸于诸位面前的是巴耶尔的遗体。与诸位一样,不管是皇帝还是科学院,所有见过这具尸体的人都曾赞赏过他的照片。然而,这种赞赏尽管给他带来了名声,却一文不名。对达盖尔优遇有加的政府却对巴耶尔一无表示。因此他在失望之余投水自尽。”这里包含了众多摄影术在后来的发展方向——人体摄影、男性半裸体、自拍,这是摄影师将照相机对准自己、确认自己的最初尝试。①后来,随着照相机的发展,三脚架、快门线、延时快门、遥控器等设备和技术的出现,自拍已经可以比较方便地实现,不过它并非常规的摄影手段,通常不过是在无他人为自己拍照时候的无奈之举。
自拍真正大规模的出现和成为重要的图像类型,当然起自高像素摄像头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随身携带的手机摄影,使得图像的生产前所未有地方便快捷,数字图像时代的人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是图像的使用者(既是主人,也是奴隶)。海德格尔曾判定“现代世界的图像化”,说“世界作为图像出现”②,而现在更进展为个人生活的全面图像化。现在人们随时随地举起手机拍照,美食、美景、新衣、新物、天空、花朵,还有自己。一键收纳世间万物,记录百态人生。而更关键的是传播,建立在移动互联网基础上的社交软件使图像生产的同时就是传播,拍照是为了“秀”/“晒”,为了被他人看到。这是一种图像生存,人们在微信上随时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将自身变为图像,用图像与友人的图像交流,图像与图像的关系取代了人与人的关系。微信朋友圈中的图像世界五彩斑斓,图与图之间问候、私语,人际的亲昵变成了图像之间的随机关系,我的图、你的图和他的图,被名之以“朋友”。现在,我们熟悉朋友的图像要远胜于熟悉他/她本人。朋友圈中的图像构成了当代性的档案,随时在生产,随时被传播,也同时被以主题、作者、类型或其他任何标准来归档(图2)。朋友圈已经成为当下最大的“档案艺术”③,如果瓦尔堡(Abby Warburg)生活在当代中国,他的《记忆女神图集》一定会使用朋友圈图像。朋友圈语法不正是瓦尔堡所心念的“好邻居法则”?不正是激发“记忆的灼痛”(2014年迪迪-于贝尔曼[Georges Didi-Huberman]在北京所策划之展览的名称)? 图像素养已经成为当下青年人群体的基本素养之一,制图、读图、发图是“网生代”的基本能力,甚至可以说,在当代社会没有图像能力(而不是没有文字能力)的人会被视为新型的文盲。熟练掌握数字技术来拍摄图像、处理图像,熟练掌握各类媒体技术来传播图像,是“90后新人类”共同体的知识门槛,是否擅长于此,成为代际区分的一个标尺。比如,年轻人制作和使用的表情包,与其父辈所使用的表情包相比,存在巨大差异。
数字图像使一切成为可能。数码相机、手机摄像头使得图像生产变得极为便易。同时,一张数码影像在最根本的原理上不同于一张胶片照片,后者是光影凝结于一方物质载体,而前者则是数字化的像素,是0与1的计算法的结果。所以,数字图像具有极为方便的再加工性,photoshop是基本的语法,对图像进行加工、修饰,甚至剪切、组合、拼贴等,已经成为最基本的工作,没有PS过的图只是个半成品,拿不出手的。而当数字图像与互联网结合,图像时代就真正到来了。网络图像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流通、增殖的数字图像,生产就是传播,拍照就是发图,图像的流通正在与语言文字的流通并进。 在这个时代如鱼得水的新人类,具有高度的图像敏感性,他们擅长制作图像、分析图像和使用图像,灵活运用种种数字图像技术如photoshop、美颜软件等。在人类历史上,制作图像、分析图像一直是艺术家和艺术史家的活儿,但现在,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也都是艺术史家。数字技术使图像纷繁复杂,PS使照片真假难辨,现在的图像既真又假,经常出现热点事件中疑似图像造假的情况。于是网络上的“技术帝”们仔细辨别、精细研究每一处细节,就仿佛是侦探,而这不正像是艺术史家吗?④辨别真伪、考察图像志意义,是艺术史家的基础工作,而现在的图像新人类也在做这种工作。我们越来越通过图像来认识世界、理解意义,我们必须了解图像的语言。 二 自拍与摄影视觉性 朋友圈图像中数量最多的莫过于自拍。自拍图像具有高度的同构性,这主要是手机摄影条件和当代美人观念的结果。手机摄像头通常不具备广角焦距,难于把握全景,而擅长拍摄局部。我们在手机上看到的更多是局部、特写、细节的照片。这在自拍时特别突出,手机自拍只有一种连贯动作——伸出右手、面朝手机、做出表情、轻触拍照键,因此,一臂的距离和胳膊之于人脸的角度,根本上限制了自拍人像的构图——自拍几乎都是半身像、头像、大头像。而像45度侧脸、剪刀手、嘟嘟嘴等特定角度、动作和表情,则是当代年轻女性美(甚至也包括了男性)的流行观念。不得不说,那无数闪烁的、夸张变异的、漂白的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典型的人像图像(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