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17)02-0016-07 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中,学科变革居于核心地位。作为近代大学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意义上的学科是典型的舶来品。与大学学术机构一样,中国近代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西学东渐激发的知识更新与学科转型,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中国近代大学史,就是学科不断变革与扩展、学科建制逐步发展演变的历史”[1]抗战时期,在极为艰难的教育环境下,一大批内迁高校通过异地办学、联合办学和系科重组,不仅保存和延续了珍贵的学科资源,而且促进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其中,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办学活动就是成功的范例。本文运用宏观考察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中国近代大学变迁与学科演进的互动关系,论析国立西北联大及其分立各校的学科发展特色及历史贡献,为当今大学学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大学分合与学科重组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受社会政治等因素影响,高等学校聚散离合特别频繁。自清末创办近代高校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高等学校除一般渐进的变动以外,还经历过六次较大规模的变迁”,其中第三次就是全面抗日战争初期(1937-1940年)高校大规模搬迁与组合[2]。高等学校尤其是大学的每一次变迁,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学科的变动与重新组合,以“适应”现实的要求。 从近代高校与学科的关系来看,二者相互依存和影响。大学以学科为基础,学科的生成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大学的组织机构、形态演变和功能作用。中国近代的学科变革发轫于洋务教育,历经清末学制改革、废科举兴学堂以及民初学制改革、“壬戌学制”改革三次重大变革。与之相应,高校设置经历了洋务学堂(专门学科)、分科大学(多学科)、单科大学与综合性大学并存的演化过程[3]。 清末移植日本学制,以分科大学为基本模式。京师、北洋、山西三所大学堂设立文、法、经学、格致、工、师范、农诸学科门类。民国初年,蔡元培引入德国大学理念,变革大学设置标准。大学实行“七科”制,分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工科。废除经学科,将其内容并入新的文、史、哲等学科门类。至此,中国传统的学科分类已为西方学科制度所取代,并建立新的课程体系[4]。依此标准,除教会大学外,1916年全国只有国立北京大学、直隶北洋大学、山西大学、私立中国大学、私立朝阳大学5所大学[5](P14)。1917年《修正大学令》及“壬戌学制”的颁布,确立了单科大学的地位。师范教育独立成科,后演变为教育学科,大学增为“八科”。一些高等专科学校纷纷改制升格为大学,公私立大学逐渐增多。另一方面,由此也衍生滥设大学、学科重复设置、文实科比例失调、师资不足、办学质量下降等问题。 在高等教育变革过程中,国立大学作为最高学府,不仅自身适应学制变革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调整其学科建制和课程结构,而且对其他大学的学科建设产生重要影响。20世纪前半期,国立大学的学科建制,经历了从“科—门”、“科—系”到“院—系”的发展历程,“开创了大学学术组织的学科逻辑模式”[1](P306)。就西方高等教育对中国影响而言,美国大学教育模式后来居上。在美国,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学院改革,推动着大学自由选课制度的流行,其直接后果之一就是过度专业化。专业化加速了系的发展和大学课程的迅速增长[6](P270)。美国大学模式的变迁,通过日益兴盛的留美教育热潮,迅速推动着中国大学教育变革。1921年郭秉文在南京高师基础上创办东南大学,“掀起了国内高师改办综合大学的潮流,开创民国后期综合大学设立教育系、院之先河”。二三十年代的大学教育模式,采用“院—系”建制,学分制的教学管理以及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在留日学者的教育理念影响下,1923年北京高师改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近代大学定型的又一标志[7](P100-105)。 受社会政治、经济、办学状况、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民国时期,大学与大学,大学与学院、高等专科学校之间,科系调整与院校分合极为频繁,利弊参半。如,自1917年开始,北京大学与北洋大学的法科、工科相互调整合并。此举虽然加强了北京大学的法科及北洋大学的工科,但也导致两校失去了相应的重要学科,改变了办学传统,对其后学科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1927年8月,奉系军阀统治北京,借减少系科重复、节省经费开支之名,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北京政法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共9所国立高等学校合并,成立“京师大学校”。次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大学区制,将北京9所国立大学、俄文法政专门学校以及和北洋大学、保定河北大学、天津法政专门学校等合并为一所大学,先后改称“国立中华大学”、“国立北平大学”,改组为11个学院、2所附属中学、2所附属小学、1所蒙养院。这两次大规模的院校合并,引发一系列混乱,对各校原有的学科建制和正常教学产生严重冲击。 新组建的北平大学,将各校降格为学院,拆散重组系科,实际上是各自独立的几个院校联合体。据1937届毕业生回忆:“大学校部在中南海西门内,所属的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法商学院、女子文理学院位置极为分散,各学院独立性很强,校部很少过问。”[8]北京大学文科、河北大学文科合并为“文学院”,北京大学理科改为“理学院”。北京大学法科、北京法政大学、河北大学法科、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合并为“法学院”①。北京工业大学改为“第一工学院”。天津北洋大学、天津工业专门学校合并为“第二工学院”(1929年12月改称北平大学工学院)。北京农业大学、河北大学农科合并为“农学院”。北京医科大学、河北大学医科合并为“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改为“第一师范学院”。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合并为“第二师范学院”(1929年12月改称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改称“艺术学院”。俄文法政专门学校改称“俄文法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