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623/j.cnki.36-1341/c.2017.02.002 民国二三十年代是中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江西同样经历着这一转型。与此同时,江西也是共产党试验马克思主义革命文艺的中心区域。为此,江西农村的文化结构,不仅有现代化转型的发散性影响,更有共产党主导下革命文化的直接冲击。并且,共产党恰当地把农村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革命思想的输入结合起来,实现了两者的重合。江西苏区的农村妇女逐步改变原有的文艺生活方式,由传统逐渐转向革命。这一转变主要是共产党的引导,暗含妇女被动或主动的选择。在此之下,她们的公共活动空间更为广阔,不再局限于狭小的私人空间。在革命史、妇女史的研究中,学界对江西苏区农村妇女的文艺生活有所关注。①然而,以往研究的关注点主要是共产党的文艺政策及其地方贯彻,较少从空间上的立体角度来论述农村妇女文艺生活的改变、妇女对革命文艺的自我言说以及革命文艺与现代文化转型的某种暗合等问题,尤其尚未关注各方的回应,从而缺乏一定的思想维度。此外,学界主要利用共产党方面的单一材料,对女性书信、农村调查资料及国民政府统计数据等史料缺乏应有的挖掘,从而使其研究缺乏多向的史料支撑。为此,本文以江西苏区为中心,充分利用各方材料,对农村妇女的文艺生活进行细致的考察,再现农村妇女在公共空间上的变与不变,分析其背后的革命逻辑与妇女自身的因应。 一、狭窄空间:农村妇女文艺生活的原生态 民国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但农村的转型因传统文化的深厚性变得尤其艰难,表现出以传统为主导的显性特质。在此时空背景下,绝大部分农村妇女仍困厄在私人生活圈子里,很少活跃在公共场合开展她们的文艺生活。江西农村的情况可为代表。这是革命文艺尚未到来之前,江西农村妇女文艺生活呈现出来的主要状态。 (一)文艺生活理念的滞后与活动空间的有限性 与长久以来的教育体制一致,妇女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其文艺生活理念落后,并且现实生活的各种束缚更使她们难以超脱传统社会的藩篱。农村妇女往往在传统文化的浸染中失去活动自由,被动地或无意识地束缚在相对封闭的空间。 1.妇女教育的缺乏 民国时期教育普及率低。由于社会偏见,女性受教育者相比男性更少。农村地区的这一情况更为突出。贫乏教育的直接影响是农村妇女的文艺理念滞后。 国民政府的数据基本说明了民国教育落后的残酷现实。1933年8月1日,江西省国民政府所属官方报刊——《江西教育行政旬刊》称:“江西民众百分之七八十均为农民,其生活环境,非贫即苦,终岁既被贫苦所笼罩,其人生之目的与行动,必流于萎退与卑下,故文化运动,即令普通适合于社会全体,然不提高之则无以使社会向上。”②一向不愿意自我贬低的国民政府,在教育尤其在农村教育的问题上也是颇为无奈,直白陈述文化的落后导致社会精神面貌的萎靡。同时,社会各界对江西农村的调查也共同指向农村教育低落的问题。诸如,1933年8月地政学院学员贺明缨对江西金溪县农村的调查显示:“学龄儿童颇多,苦无学校容纳,偶于壁间得书一本,曾视之则七言杂志也。询之主人则谓附近无学校,方以此课其儿童也。”③简言之,农村中有大量的学龄儿童包括女童无法正常上学,适合儿童的书籍稀少,偶有的书本便成为可贵的精神食粮。基础教育的缺乏必然造成一连串的社会负效应,尤其是农村女性文化素质低下的现实很难改变。 共产党方面的报告也与国民政府、社会各界调查的结论基本一致,同样表明江西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之低。1930年10月,共产党在《赣西南妇女工作报告》中指出:“赣西南妇女读书的很少,只有些资产阶级的妇女,亦是凤毛麟角,写识文字的是百与一之比。”④这一报告基本说明了赣西南农村妇女文盲率非常高,文化素质十分低下。赣东北的情况也差不多。1933年6月,赣东北省苏区的相关报告指出,农村人口的文盲比例达百分九十以上,并认为大部分群众不识字的后果是“往往不能很理解的看各种文件和革命的书籍,使群众的水平不能充分和很快的提高起来”、“这对于革命斗争工作,是有损失的”。⑤由此可见,农民包括妇女文化素质的低落是不容否认的客观现实,已经对革命的推行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上述情况说明,民国江西农村的教育水平十分低落。相比男性,女性受教育者更少,文盲、半文盲的女性是农村妇女的主体。这样的客观现实必然造成现代性的文艺思想和生活方式难以在农村妇女中间传播、接纳。 2.较为封闭的生活空间 与教育缺乏相随,农村妇女的视野比较狭小。大部分农村妇女受婚姻或家庭所累,困在自己的小空间,主要活动在生活的乡村。也就是说,她们的生活空间较为封闭,较少有机会或主动接受外来新文化的洗礼。 20世纪三十年代初中期,一批在江西从事农村服务工作(也称乡村建设运动)的人员在当地进行了详细的农村调查。通过这些调查,他们真正感受到农村妇女生活空间的封闭和视野的狭小。即农村妇女的生活几乎都是以家庭为中心,思想极为传统,不愿意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包括各种文化活动,从而导致他们的农村工作难以顺利开展。诸如,在江西农村开展服务工作的施中一直言:“农村中的女子,尤其是已经出嫁的,最是讨厌的东西了。平时则不是论论公婆的‘疙瘩’,便是说说姑娘的刁恶;小小一件事就爱和人家争吵,咒骂起来,接连一串活像鹦鹉的饶舌;受了气哭起来的一套腔调,真会叫人肉麻,头疼”。他认为,这些农村妇女之所以如此狭隘,在于“那封建制度的遗毒,社会环境的窳败,教育的幼稚,娱乐的缺乏等等,都是这种习气的成因。”⑥也就是说,封建社会思想的长期影响、教育的缺乏、健康文艺生活的缺失等是造成农村妇女生活空间和思想狭隘的重大因素。 与施中一的认识类似,同样在江西农村开展服务工作的徐幼之也有此体会。她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和人文情怀重点关注了农村女性对自身封闭性的无意识。她对黎川县农村妇女的考察表明,农村妇女思想闭塞,不愿意与外界接触,很少接触新的文化。她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