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总量持续扩大。实现教育均等一直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的方向,也是社会大众一直关注的焦点。受政策及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水平有较大的地区差异。已有研究表明,东部地区享有较多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中西部地区的入学机会处于劣势;教育大省京津沪地区占有绝对的优势,地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1] 为缩小地区间差异,促进教育公平,在扩招前期,政府教育政策的主导方向为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总量,为各地区提供更多的教育入学机会;在后扩招时期,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2008年开始实施的“中西部协作计划”、2012年面向贫困地区实施的定向招生计划等,这些面向中西部和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一直实施至今,可见政府缩小地区差异,实现教育公平的决心和毅力。 目前,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扩招前后时期,对后扩招时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趋势不甚了解,仅有的个别研究年度跨越不长,难以从较宽的时间跨度范围内了解入学机会及其地区差异的趋势变化,对近几年入学机会的研究较少。那么,伴随着优惠政策的持续推进,各地区在2007-2015年之间入学机会是否有所提高,地区间入学机会是否越来越均衡,哪些因素影响入学机会的增加,又有哪些因素对地区差异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则成为本研究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文献综述 笔者将从已有研究结果和指标选取两个方面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差异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 (一)已有研究结果 1.各地区教育入学机会逐年增长,地区差异有所缓解 自1999年高校扩招,为各地区的适龄人口提供了较多进入高校的机会,各地区入学机会均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但中西部地区的入学机会仍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地区间仍存在较大的差异;[2]刘精明以年度毛录取率作为指标,测算了1998-2006年各省市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得出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机会总量迅速扩大,毛录取率的地区差异呈现稳定而持续下降的趋势,区域之间的分化相对明显;[3]杨江华对2006-2012年各地区高考录取率进行了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高考报名录取率保持在90%以上,中西部地区的高考报名录取率也超过了70%,这表明我国各地区考生获取上大学的机会已不再是困难之事;其中入学机会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中西部地区,地区间差距逐年缩小。[4] 2.重点高校入学机会地区差异固化 高校扩招虽然增长了各地区的入学机会,但短期内并未缓解重点大学的地区差异。[5]按照区域划分,东部和西部地区在重点高校入学机会分配中占有较大优势,尤其是直辖市和民族地区;而中部人口大省基于人口众多、优质高校资源较少和缺乏优惠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呈现“中部塌陷”的特征;[6][7][8]按照省份划分,北京、上海和天津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地区重点高校资源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高考录取分数线低等;[9][10]而中部大省河南是享有重点高校入学机会最为不利的省份。[11] 此外,杨江华在既定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差异情况下,选取9所重点大学,对2006年、2009年、2012年一流大学高考录取率与一本大学录取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地区间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差距相对稳定,变动幅度不大。[12]曹妍结合2011年到2015年国内外权威高校排行榜,选取34所高校作为“一流大学”,通过搜索这些学校分省招生的情况对各地区一流大学入学机会进行了更为广泛的分析。研究发现,受到各地区适龄人口数和高考报名人数差异扩大的影响,尽管西部地区获得了较多的招生名额,重点大学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出现固化。[13] (二)研究指标的选取 目前,学术界已构建了多种多样衡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指标,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考报名录取率、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相对指数等。各指标有其优势之处,但也存在不足。 1.高考录取分数线 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判断考生能否上大学、上什么样大学最直接的指标。自高考恢复到2002年,我国各省份实行高考招生的统一标准,因而在这段时期内这一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各省的录取分数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省的高等教育水平及入学标准,但是并不能直接体现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随着2003年分省“独立命题、自主招生”在各省市的推广,各省份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变化则仅仅体现各省的招生数量,失去了其作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衡量指标的评价效力。李立峰梳理了1980年、1991年、1999年全国各省高考的本科录取分数线,得出全国各省区的录取分数线整体升高,中东部地区省份录取分数线一直较高,西部地区省份录取分数线一直较低的结论。[14] 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毛入学率以本地区常住人口中18-22岁适龄人口数为分母,以地区在校生数(包括本省和外省)为分子的一项综合性指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主要是指18-22岁适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衡量国家入学机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该指标考虑到各地区适龄人口数的差异,可以较好地衡量国家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但就衡量地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而言,指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陷。由于我国各高校布局不均衡,且均在全国范围内招生,地区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只能反映当地所属高校为全国范围内的考生提供的高等教育机会,而难以体现当地实际获得的录取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