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16.5293 “心理学哲学”(Psychological Philosophy)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一个独特领域。他后期的代表作《哲学研究》在出版时被编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了家族相似性、语言游戏、遵守规则、私人语言论证等重要话题,而第二部分所谈论的诸话题则可以归属到“心理学哲学”的范畴。它们主要涉及与心灵相关的各个领域,是整个维特根斯坦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要谈论的“面相观看”(Aspect-seeing)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哲学研究》对“面相观看”概念给出了一个相对清晰的定义:“我观察一张面孔,然后我注意到它与另一张面孔的相似性。我看见,它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我能以不同的方式看它。我把这一经验称作‘注意到一个面相’。”(《哲学研究·第二部分》第113节)①简言之,在视觉对象本身没有发生改变但感知发生了改变时,人们就“看到”了一个面相。
与心理学哲学的其他话题相比,维特根斯坦关于“面相观看”的讨论或许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从心理学家雅斯特罗那里引用的“兔鸭头”这幅很有意思的图画。该图画既可以被看作一只鸭子,也可以被看作一只兔子。显然,一个正常人在既能看到兔子又能看到鸭子这一点上不会有太多困难,此时“兔子”和“鸭子”都可以被称为该图画的“面相”。实际上,这种现象蕴含了比较复杂的哲学问题,例如:同样的材料(或曰感知对象)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感知?除了形状、颜色等基本的感觉因素外,还有什么因素在影响着人的感知活动?人们感知到的“面相”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在维特根斯坦的文本中,他关于“面相”问题的否定性评论(即谈论“面相观看”不是什么)居多,而肯定性评论(即谈论“面相观看”是什么)却十分有限。接下来我们就从他少有的明确的肯定性评论入手,剖析这种现象的本质。 一、感知与关系 人们在“面相观看”中感知到的究竟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维特根斯坦在下述评论中给出了明确的回答:“视觉印象中的颜色相应于对象的颜色(吸墨纸在我看来是玫瑰色的,而它就是玫瑰色的)——视觉印象中的形状相应于对象的形状(它在我看来是矩形的,而它就是矩形的)——但是我在面相的闪现中感知到的东西,不是对象的某种性质,而是该对象和其他对象之间的一种内在关系。”(《哲学研究·第二部分》第247节) 在上述评论中,维特根斯坦十分明确地提出用“关系”而非“性质”来刻画我们在“面相观看”中所感知到的东西。在这里,所谓的“性质”应当指对象的颜色、形状等,“关系”则应当指不同东西之间的某种关联,它不能被还原为颜色等性质。而且,这种关联不是外在于、而是内在于这些对象的。从字面意思上看,“内在关系”无疑是一种关系,与“外在关系”相对应,而“关系”则是西方哲学中备受关注的话题,在维特根斯坦哲学中也屡次被讨论。从早期的《战时笔记》《逻辑哲学论》到后来的《哲学研究》《心理学哲学评论》,维特根斯坦都多次使用了“内在关系”和“外在关系”这一对术语,其中“内在关系”概念在他的后期哲学尤其是心理学哲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厘清了“内在关系”的含义,我们也就可以大致弄清楚人们在“面相观看”感知到的究竟是什么了。 那么,什么是维特根斯坦所谓的“内在关系”呢?由于他并没有给出直截了当的答案,我们需要对这个问题作出自己的概括。 哈尔克(M.T.Hark)在《超越内与外》(Beyond the Inner and the Outer)一书中梳理了这个问题。在他看来,这种“内在关系”其实有如下三个特征:首先,它是两个事项之间的关系,而不能是三个或更多事项之间的关系;其次,这种关系并不通过第三方作为中介;再次,它存在于一种实践中,而不是存在于心灵或某种抽象介质中——也就是说,它需要在人类的实践中体现出来,而不能通过一种自然科学的方式在神经系统中加以寻找,也不能用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方式来加以思考。(cf.Hark,Chap.6)这三个特征中最为重要的是后两个,它们使得维特根斯坦在这个问题上同其他很多哲学家区别开来。此外,哈尔克强调,我们从上述三点可以推导出如下结论:内在关系中的一方不能独立于另一方而被确定下来,否则它就不是两个事项间的关系,而不得不依赖于第三方的中介。换言之,在内在关系中,我们不需要引入作为中项的第三个事项来确定这种关系中的相关项。 上述说法或许有些过于抽象。我们可以用哈尔克对兔鸭头的分析为例,来进一步阐明这种关系的特征。哈尔克主张,在兔鸭头的案例中,所谓的“内在关系”可能存在于如下三种成对的事项之间:第一,图画的外形(在哈尔克的文本中被称为“星座”)和鸭子或兔子之间;第二,鸭子和兔子之间;第三,面相和鸭子或兔子之间。根据我们在上一段中推导出的结论,第一种可能性是错误的,因为该图画的外形(星座)可以在独立于兔子或鸭子概念的情况下被人临摹出来。第二种也不可能,因为鸭子和兔子是相互排斥的,因而也是相互独立的,我们在知道其中一个事项出现的情况下就知道另一个事项不会出现。因此只有第三种选择才是讲得通的,即内在关系是指一个面相与一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形下,另一个对象被排除在感知之外,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仍然被包含在这幅图画之中。(cf.Hark,Cha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