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年来,俄罗斯与土耳其可谓一对冤家世仇。在俄罗斯与土耳其长达600年的历史长河中,冲突与敌意构成了双边关系的主流。进入21世纪后,在普京和埃尔多安的领导下,俄土关系发生历史性嬗变,双方首次在平等基础之上逐步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近年来,虽然俄土关系经历了乌克兰危机、叙利亚战争、俄罗斯战机遭击落以及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被暗杀等一系列危机的冲击,但并未修正方向。事实上,21世纪以来俄土关系的新特性仍明显带有深深的历史印记。我们欲深入探究现在和未来的俄土关系真实状况,必须从双方绵延数百年的历史关系中去寻找答案,需要回溯奥斯曼帝国与沙俄、土耳其与苏联的曲折历史。由此,600年来,困扰俄土关系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推动俄土颠覆数百年关系模式的动力何在?俄土关系新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其前景如何?这些都是本文拟回答的问题。 俄土关系的历史基础:冲突与战争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奥斯曼帝国与沙俄的关系是俄土关系史上的特殊时期,对日后的俄土关系有着持久影响。13世纪,奥斯曼苏丹国与莫斯科公国几乎同时兴起①,很快两国都走上开疆辟土、建立帝国之路。1453年5月,奥斯曼帝国攻占拜占庭帝国(公元395~1453年,亦称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信奉东正教的东罗马帝国从此灭亡。这成为俄土关系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首个重大历史事件。1469年,奉教皇保罗二世之命,拜占庭帝国末代公主索菲亚·帕列奥罗格下嫁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1547年1月,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②,奉拜占庭象征双头鹰为国徽,沙皇俄国就此诞生。自此,沙皇以拜占庭帝国继承人自居。收复君士坦丁堡③、保护基督教圣地、恢复东罗马帝国的荣耀,成为历任沙皇的重要口号,也成为对奥斯曼帝国发动战争的借口。从此,俄、土之间开始结怨。 从16世纪始,俄、土开启了绵延达500年的冲突与战争,成为欧洲历史上最持久的军事冲突之一。在俄、土10多次战争中④,沙俄吞并了奥斯曼帝国的大片领土,从高加索到黑海沿岸以及部分东欧地区⑤,黑海由奥斯曼帝国的内海几乎变成了沙俄的内海。自18世纪开始,沙俄在取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后,转而将夺取黑海出海口、打通黑海—地中海通道作为对外扩张的主要方向。日益衰落的奥斯曼帝国遂成为主要侵略对象,并引发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东方问题”,最终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奥斯曼帝国的解体。所谓“东方问题”,本质上是欧洲列强对垂死的奥斯曼帝国“怎么办”的问题。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引起了欧洲列强竞争与侵略的野心。在欧洲列强中,沙俄的野心最大。沙俄对奥斯曼帝国持久而庞大的野心主要由几个因素推动:第一,出于沙俄政权内在的侵略扩张特性及称霸欧洲的野心。从当初偏居一隅的莫斯科公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沙俄领土已达2200多万平方公里。第二,满足沙俄独占黑海海峡并打通黑海—地中海通道的持久渴望。黑海海峡的重要战略地位一直让沙俄垂涎。恩格斯在《土耳其问题的真正症结》一文中认为,“东方问题”的关键在于黑海海峡(指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权问题,即“谁掌握着这两个海峡,谁就可以随意开放和封锁通向地中海的这个遥远角落的通道”⑥。第三,缘于民族和宗教因素。除了东正教情结外,19世纪初泛斯拉夫主义开始兴起,沙俄日益强调以奥斯曼土耳其领地上斯拉夫民族的保护人自居,梦想建立斯拉夫大帝国,并以此为借口频繁向奥斯曼土耳其发难。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俄国人操纵的泛斯拉夫主义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由俄国统治的,从厄尔士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直到黑海、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的斯拉夫国家。”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欧洲列强在奥斯曼帝国的争夺达到白热化地步。1914年萨拉热窝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沙俄、奥斯曼帝国分别加入两大敌对阵营,并双双惨败。一战的最重要结果之一是沙俄、奥斯曼土耳其两大帝国瓦解并爆发革命,在其废墟上出现了两个新国家: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简称“苏俄”)和土耳其共和国。 1918至1945年初是俄(苏)土关系史的一段蜜月期。战后,两国都面临欧洲列强的武装干涉局面。面对协约国瓜分奥斯曼帝国的危局,1919年土耳其爆发了穆斯塔法·凯末尔领导的民族主义革命,开展了反对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希腊等国侵略的独立战争。与此同时,“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俄政权也面临来自英、法等国的武装干涉。在此背景下,两国放下历史仇恨,共同应对来自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以捍卫革命成果。1920年4月,“土耳其大国民会议”开幕,凯末尔政权发布的第一个外交文件就是致苏俄的呼吁书,希望建立外交关系,并请求援助。苏俄随即予以承认,成为率先承认土耳其新政权的第二个国家。⑧苏联在政治、军事、经济、道义上的大力支持是土耳其独立战争获得胜利的重要因素。⑨苏联为土耳其开展独立战争提供了大量金钱和武器装备。据统计,苏联为土耳其独立战争提供了1000万金卢布的援助以及大量武器,苏联援助占当时土耳其政府预算的20%。⑩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苏联又给予土耳其大量援助,为土耳其缓解经济危机和建立国民经济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土耳其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工业发展计划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是以苏联的五年计划和工业化为模板,并且依靠来自苏联的经济援助。在此期间,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友好条约。1921年3月16日,双方签署的《莫斯科条约》(11)规定,废除沙俄与奥斯曼帝国签署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苏联将沙俄侵占的卡尔斯等地归还土耳其。土耳其享有黑海海峡的完全主权。1925年12月,苏联与土耳其签订《友好与中立条约》,并分别于1929年和1935年两次续约。苏联之所以对土耳其奉行友好合作政策,主要出于两大因素。一方面,列宁领导的新生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执行的是一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和革命外交政策,将土耳其对苏联的支持视为对“东方民族”的支持,将土耳其革命当做“东方民族”反帝国主义侵略的典型。另一方面,当时苏联面临十分险恶的外部环境,四面受敌。苏联与土耳其友好合作,不仅可以使双方一致对敌,维护南翼的安全,而且还可打破“敌对的资本主义的包围圈”。 苏、土这一友好关系状况基本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过,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欧洲安全局势的恶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酝酿,苏、土矛盾开始显露,双边关系出现裂痕。其中两个问题最为突出。第一是海峡问题。1923年土耳其与协约国签订的《洛桑条约》规定,设立“国际海峡委员会”且不得设防,允许外国军舰在平时和战时均得以通过海峡。随着欧洲安全局势的恶化,各方都提出修改《洛桑条约》中关于海峡制度的规定。苏联希望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通过海峡,同时限制非黑海沿岸其他大国在海峡地区的权利,并希望苏、土共同保护海峡。土耳其以及英国等国均反对这一立场。经过紧张谈判,1936年《蒙特勒公约》得以通过,该条约未能满足苏联的要求,苏联为此非常不满。(12)第二是土耳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采取中立政策引起苏联强烈不满。二战期间,土耳其宣布中立,但实际上偏向德国。土耳其不但与德国签订贸易协定、从德国购买军火,还允许德、意军舰通过海峡进入黑海进攻苏联。土耳其拒绝与苏联签订互助条约,同时却与英、法缔结了互助条约。在苏德战争爆发前4天,土耳其又与德国签署《友好与互不侵犯条约》。对此,苏联认为这是敌意行为。直到德国战败前夕,土耳其才于1945年2月23日对德宣战。因此,二战尚未结束,苏土关系即出现危机。1945年3月,苏联单方面宣布废除1925年的《友好与中立条约》。6月,苏联提出缔结苏、土新条约的条件:土耳其将1921年苏俄划给土耳其的卡尔斯、阿尔达汗和阿尔特温重新割让给苏联;修改《蒙特勒公约》,允许苏联在海峡地区建立军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