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郁达夫全集》(十二卷)是郁达夫作品的集大成之作,囊括了已发现的郁达夫所有作品。近年来,仍不断有郁达夫佚文佚简被发掘,这对完善《郁达夫全集》的编纂以及深化郁达夫的全面研究,有着重要价值。最近,笔者新发现郁达夫关于福建的两篇文章,《郁达夫全集》失收,确定为郁达夫的佚文,现将两篇佚文公之于众,并作简要分析。 一、《福建的文化》 这篇佚文原载1936年出版的《全球通讯社福州分社两年纪念特刊》(以下简称《特刊》)。《特刊》是全球通讯社福州分社成立两周年时,出版的一种刊物,发行较少,因而少有人知。 《特刊》的内容主要介绍两年来福建的情况,白菊在《篇后一页》中提到:“本分社在两年纪念日,为着感到社会这一重大需要,为着克尽服务社会的职任,为着企图帮助内地人士和国人对于福建经过现象的了解和认识,决定以我们最微弱的力量,尽可能的负起这一实际工作。我们的目的,在用纪念特刊反映两年来福建一切的动态,说明一切的动态;在用纪念人看来补充我们平日片段的报道,替广大社会留下一幅两年来发展过程的缩影。这便是编辑两年的唯一动机。”《特刊》的内容则包括:“计专论二十二篇,包涵党务,政治,军事,教育,文化,建设,财政,禁政,新运,司法,造林,人口,航运,关税,特产,航空事业,广播事业,慈善事业……新闻学术讨论八篇。重要附载七篇。都二十余万言。此外插图七十余件,包括内地风景,民俗,建设,生产,时事,及本分社工作情况重要的各部分,这是由于摄影部工作成绩选出十分之一刊载,以贡献于社会的。”当时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也在《特刊》上撰文,题为《两年来办理福建政治之回溯》,文中还评价了郁达夫这篇文章,称“郁达夫先生《福建的文化》,是郁先生抵闽后对于闽省文化研究的一篇珍贵作品。”①此时,郁达夫任福建省政府参议及省政府秘书处公报室主任,郁达夫又是文化名人,因此应邀作文介绍福建的文化,并给《特刊》题词“全球驰誉”。 全球通讯社福州分社创办于1934年4月,社址在福州温泉路三友小筑,社长全克谦,总编辑白菊。全球通讯社总社在南京,社长李公朴。《特刊》有李公朴写的《弁言》,提到“本社的宗旨是沟通内外消息,增进国民与外人相互间的认识,发扬国际合作精神。但本社创立的时候,也正是四年前东北四省沦陷的时候,是以本社的工作及通讯的内容,也就注重在唤起全国民众,努力救亡运动,和积极发扬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为了实现这一使命,为了使我们的消息达到全国……我们虽在千辛万苦的挣扎中,不但不敢放松我们的工作,并且努力创立分社,努力和全国报纸建立新闻上的联系,并努力发展各地的地方文化……”②该社经费来源先是全克谦(他原是总社记者)来闽筹建分社时,依靠顺昌县同乡、民政厅长高登艇协助筹集办社经费。之后,日常经费除新闻和照片稿费、广告和佣金收入外,还接受国民党福建省党务特派员办事处的津贴,以及其他一些机关社团的补助。因此,该社在宣传报道方面,未能完全遵循李公朴的办社宗旨。1937年,因社长全克谦随陈仪赴台湾参加博览会(日寇占领台湾40周年举办的庆祝活动),回来写了赞扬日本建设台湾成就的通讯,被军统逮捕,全球通讯社福州分社因而宣告停止。③现将郁达夫在《特刊》上发表的《福建的文化》一文照录于下: 福建的文化 福建文化的萌芽,开始于唐,极盛于宋,比到中源(原)黄河流域的各地,自然要开发得迟,但是进步却十分的快。自宋以后七八百年中间,理学,政治,文学各方面,都有了杰出的人才;直到清朝末叶为止,科甲之隆,文风之盛,比到江浙两省,也不减色。 民国以后,新思想新潮流侵蚀到了中国,对唯物的物质文明,与唯心的精神文明,当然是不能合流的;于是在封建时代,文化那么进步的福建,就事事有了落后之感。这原因,第一,是在旧文化的残渣,过于积滞,所以新文化的根底,打不下来;第二,因交通的不便,山海的阻隔,不但使外来的思想,畅流不到内地,致成壅膈之疾;并且同时还在民众的脑质上,长成了一种癌病,使大家的思想,变得固执,狭小,排他,利己,势非至于弄得物我俱伤,不肯休止。 当然,中国的一般民族性,多少也带些这种倾向,但是交通便利一点的地方,即使从前文化远不及福建的各省,现在也渐渐地在改向了,而福建却这一种色彩,只在那里加重起来。 既然看出了这一种病症,并且又晓得了这病的病源,救治之方,自然在下对症的剧药。治乱国用的重典,挽颓风也要用辣手。交通不便之处,就是牺牲了任何的代价,也须想法子去开拓,教育未遍的僻地,也须尽所有的力量,去施行强迫教育。这两重根底打定以后,然后再来振兴实业,垦殖荒地,提倡文化,诸事就不难迎刃而解了。 中国过去的大病,在知行的不一致;科学发达,物质文明东渐以后的中国,患在知识的不足,所以,先总理有行易知难之叹。现在则知识比从前普及,而专门人才也日见增多了,所缺的是推动力的不足。有力量的人,未必能重视知识,有知识的人,想做事业而缺少力量。知力合致,拼命的往前推动,岂但一省的文化,就是全国,全世界的文化,也必能如火焰的上腾,达到全人类的和平幸福的光明境地。福建是一块乱石很多的处女地,我们若要来栽植文化种子,须先从铲除乱石,勤耙深垦做起。 一九三六年六月十九日 在《记闽中的风雅》一文中,郁达夫曾简要介绍过福建的历史文化,列举了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朱熹,赞赏了福建自唐以下科甲、文人之盛,并感慨“到了福建之后,觉得最触目的,是这一派福州风雅的流风余韵。”④郁达夫到一个地方,喜欢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喜欢购买一些地方志、风物小品以及当地的文人文集。到福建之后,郁达夫大量购买关于福建的书籍文献,这从他《闽中日记》所记购书情况就可见出。与《记闽中的风雅》相比,《福建的文化》虽少了几分文人雅趣,但更多了一些客观深入的分析,可归入杂文一类。文中指出历史上福建文化之盛,但进入民国后因“新思想新潮流侵蚀”,福建的文化“事事有了落后之感”,并指出造成此种结果的原因,可归为旧文化残渣的积滞与交通的不便。针对这种情况,郁达夫开的药方是建设交通,普及教育,知行合一。虽然写作此文时,郁达夫到福建只有四个多月,但他对福建的历史文化与现实弊病都有相当的了解,这表现了他对福建事业的关心,也可从侧面说明他的省政府参议的官职还算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