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16.52 基础经验是意识之所以拥有对象的根基。按照新康德主义者或胡塞尔等人的思想,对象在特定意义上构造(Konstitution)自基础经验。问题是,构造理论需要什么样的感受概念(基础经验)才能说明对普通物理事物的意识?换言之,意识需要在何种基础经验之上才能意识到普通物理事物?对心灵与世界、意识与对象关系的理解,系于对该问题的回答。 本文主题是先验构造理论中的感受概念及其形而上学后果。对此,胡塞尔的思考特别具有启发性。本文会借助他的相关思想,参照其理论可能遇到的困境及解决方式而展开。第一部分将跟随胡塞尔,阐述构造的基本理路,以及感受在构造理论中的基础性地位。第二部分将从构造性的角度考察对感受的本性的两种理解,并表明它们会为构造理论带来悖论。第三部分将论证由胡塞尔的被动综合理论所给出的感受概念能缓解第二部分中出现的困境。结语部分会对前文所得出的“感受概念仍会直接导致观念论”的指责作初步回应,说明该感受理论实际上是形而上学中立的。 一 构造理论与感受的基础地位 卡尔纳普认为,尽管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个阵营分别强调感性和理性对认知的作用,但都承认“感性提供认知的材料,而理性将这些材料整合成认知的有序系统”①。在胡塞尔那里,“构造”是意识的综合(统觉)行为,即在低层次的内容之上构造出(高阶的)对象。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断言,对象要对我们成为对象,就必须“在不同的对象性意向中,作为其对我们来说所是和有效之物,首先构造出来”②。胡塞尔认为对象是在经受统觉性的“立义”后构建起来的:“感知表象是如此产生的:体验到的感知材料复合体被行为特征(Akt Charakter)或特定的把握(Auffassen)与意谓(Meinen)激活;由此,被感知的对象就显现了,尽管感知材料复合物与行为本身都不显现,但在行为中,被感知对象被构成了。”③由此可见,感性经验是构造感知对象的基底,它们自身如不被统觉,对象就不会向意识呈现。可见,对构造而言,重要的是感性“内容”经受意识活动的“立义”。索克洛夫斯基(Sokolowski)将这种构造概念称为“内容—立义”模式。④ 在胡塞尔看来,构造理论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每个领域和范畴的客观性统一体怎样‘意识性地构造’”。⑤而这种构造的体系可以被严格地描述,这种描述甚至可以被称为经验数学(mathesis derErlebnisse)。⑥部分地受此启发,以及在罗素逻辑工具的赋能下,卡尔纳普在《世界的逻辑结构》一文中对“构造”作出明确定义: “一个概念从另一些概念‘构造’应该意味着:基于其他概念给出其‘构造定义’。”卡尔纳普的构造思想是语义性的。“根据概念b,c对概念a所下的‘构造定义’,我们是指一种翻译规则,这种规则一般都指出每一包含a的命题函项如何能被转换为一个只有b、c而a不复出现的外延相同的命题函项。”⑦胡塞尔的构造理论是先验的,该理论所关注的是意识(主体)如何在感受基础之上构造对象,包括物理对象。 本文要从意识构造的角度来讨论对象(具体而言是物理对象)构造问题,关注的问题主要是:意识必须拥有何种感受(基础经验)才可拥有对物理对象的意识? 二 先验转向前后感受的两种理解导致构造理论的两难 感受是构造经验对象的元素,在构造中有基础性地位。在胡塞尔那里,根据某种经典图画,在先验转向前的《逻辑研究》等早期与中期文本中,对感受概念的规定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核心论题。⑧ (1)非构造性论题:感受自身是构造活动的原始材料,对意识而言是由外部事物刺激而产生于心灵内部的,并为意识所被动接受,因而自身并非被构造的,也并非具有构造能力的意识活动。 (2)内在性论题:感受是内在于意识的感性材料。这也就是说,感受是意识之流自身的成分,而绝非是意向对象。 (3)非意向性论题:感受是非意向性的感性材料。意向行为只有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统觉才意向性地指向对象,而感受本身并非意向性的。 (4)非概念性论题:感受需要被赋义活动综合起来才能具备形式和结构,而自身是不具有结构和形式的纯粹简单之物。 与本文最为直接相关的论题是(1)非构造性论题。其他论题已另文探讨,且不与本文直接相关,故不再展开。⑨在《事物与空间》中,胡塞尔认为“本身是僵死之物的材料经过激活后,对象才呈现出来”⑩。早期的理论之所以有此要求,原因或有二。一是为保证经验世界对意识在认知上的限制。意识的构造意味着其主动性,然而,这种主动性必须受外部经验世界限制,产生限制的就是受到外物的刺激在心灵中产生的感受材料。二是为避免构造活动的无限倒退。如果感受自身是被构造的,而感受的构造则需要在更为基础的经验材料之上进行,如此就会形成无穷倒退,对经验世界的构造也无从开始。然而,越是在先验转向之后的文本中,胡塞尔对此前观点的保留就越明显。(11)但是,就构造性而言,先验转向前后的感受概念都会陷入困境。我们将会看到,这种困境不仅会导致感受概念的修正,同时也会迫使构造概念转变。 坚持感受材料的非构造性论题有着强大的理论动机,也和其他几个特性兼容。尽管如此,在既定的感受概念之上,以“内容—立义”模式进行构造依然困难重重。(12)一个直接的困难在于,如果感受是非构造性的,完全是由外部事物在心灵中产生的单纯“刺激”,那它就无法为意识活动收纳为构造的材料。这是因为,构造作为主体自身的构建功能,在选取构建的材料时就渗透着主动性;而单纯的刺激要么不被意识到从而不能进入构造活动,要么一旦成为被意识到的后果,即成为感受,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而已经受到了意识的熏习,感受就不再是主体进行构造的合理性的基础。另一个是间接困难。概念性预设着构造性,因为概念的运用预设主动的构造—综合活动,然而如果感受是非构造性的,它就一定是非概念性的,如果感受本身是非概念、无形式的,则构造活动无从开始。这是因为构造活动在凭借赋义活动选取其材料时必须是有所依凭的,如果感受是无结构的,赋义活动将无从辨识,更无从将其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