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25日,自12日凌晨被张学良、杨虎城用武力扣在西安已近两周时间的蒋介石,终于得以在宋美龄、宋子文和张学良的陪同下,飞离了西安,转经洛阳,于26日平安飞抵首都南京。伴随着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张灯结彩、鞭炮齐鸣,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似乎就此告一段落。 但是,正如有研究者注意到的,西安事变所引发的大规模内战危机其实并未就此烟消云散。①不过数日之后,事变主谋张学良即被送上军事法庭,失去自由,一度后撤的中央军也重新集结大举西进,南京与西安再度剑拔弩张。事件不仅没能和平解决,反而因蒋介石已脱离西安,双方随时有爆发全面战争的严重危险。 如果说,当初对事变解决握有决定之权的,是张学良,那么,在没有张学良,却被南京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事变中结为“三位一体”的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三方面,哪方面在起着主要作用呢?兵力最多的东北军群龙无首,内部分歧;十七路军事变之初即告分化,被张学良托付代为指挥的杨虎城统率乏力,因此三方面中作战力最强同时内聚力也最强的中共红军势必会成为中坚力量,中共中央对西安方面政治军事决策理当起着重要影响作用。然而,在此动荡激变,军事、政治形势高度紧张的时段里,中共中央究竟起过怎样的作用,其自身的形势估计、政策方针又发生过怎样的变动,以往的说明却过于简单。②本文愿就此做一较系统的考察和介绍。 形势预判 任何一种政策方针的制定和形成,都与政策方针制定者对当时形势及下一步发展趋势的了解和认识分不开。 自从张学良、杨虎城以武力手段将国民政府最高领袖蒋介石及其一众军政官员扣押在西安之后,南京方面组织的“讨逆军”即大兵压境。虽因投鼠忌器,“讨逆军”的军事行动不得不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但它由潼关大举西进,对华县、渭南、赤水的持续轰炸和连番进攻已严重威胁了西安城。面对西安东部军情危急,东北军、十七路军与红军在事变开始一周后即着手部署东线决战。③12月22日,蒋夫人宋美龄在其胞弟宋子文陪同下来到西安,与张、杨及中共代表交涉谈判,“讨逆军”因此停攻三天,西安方面为应对东线作战进行的军事调动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查中共中央军委最高负责人毛泽东这时的电报,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准备的紧张程度。即使25日当天,即张学良亲送蒋、宋、宋返回南京之日,毛泽东仍有多封电报在建议、部署和协调东北军、十七路和红军的具体作战方案。他这一天甚至还在提议张、杨,应该立即下令将西安城里最重要物品搬到鄜县、甘泉、延安、牛心镇、羊泉镇、张村驿一带靠近中共苏区的乡村去,以保“万无一失”。④ 中共中央首度得知事变有和平解决之望,是两宋到后的第二天深夜。周恩来报告称,已和宋子文有过接触,宋愿意劝说蒋接受西安方面“六项主张”。⑤24日夜,中共中央进一步得到周恩来的电报,称张学良告诉他,蒋介石亦对西安方面“六项主张”在口头上做了“答复”。⑥出乎中共中央意料的是,25日,张、杨、周与两宋理当就蒋承认西安“六项主张”问题做具体谈判并达成协议,然而,在中共中央尚未得知谈判最终结果的情况下,却先收到了周恩来关于“蒋、张、宋、宋今日十六时起飞赴京”的通报。几个小时之后,周才将“与宋子文、宋美龄谈判结果”概括归纳成文,发给中共中央。⑦虽然周电所报蒋、宋承诺事项数量之多,远超中共中央预期,但对张在未得任何保证的情况下就将蒋放回南京,中共领导人显然还是颇多担心。 25日夜,毛泽东给前线军政领导人彭德怀和任弼时去电,通报蒋已被张送回南京的消息。内中说明:“在五个条件下,恢[复]蒋之自由,以转变整个局势的方针,是我们提出的。谈判结果,蒋与南京左派代表完全承认。昨晚电恩来,待先决条件履行及局势发展到蒋出后不再动摇才释放。但他们今日已经释放蒋介石,宋子文、张学良、宋美龄今日同机飞洛。”毛在电报中固然表示:“依情势看,放蒋是有利的”,但他同时亦强调说,这样做“是否达成有利,当待证实后告”。⑧ 次日晨,经过一夜磋商,中共中央亦就接下来的应对之策向在西安的周恩来、博古正式发出指示称:“估计到日本与亲日派的压力,估计到英国的立场,蒋介石仍有动摇可能,应极力向张、杨及其干部说明,只有张、杨、红三集团坚固团结,政治上、战略上善于机动与部署,才能最后击[倒]蒋介石的动摇地位,断绝[其]第三条路。”为此,红军主力行动仍应着眼于决战方案,执行原计划。毛泽东亦同时告诉周、博和彭、任称:无论是从督促南京撤兵,还是为应对万一变化,或是从便利红军扩大补充起见,红军主力都应继续由甘肃东北南下陕西西安至宝鸡之间,“用一切可能的快,集中于兴平、扶风、凤翔线,占领有利的战略形势。”“如蒋翻悔或不执行全部蒋军出陕甘(承诺)时,便于红军出湖北威胁之”。⑨ 毛泽东的这一部署几乎马上就受到了东北军方面的反对。周恩来就此致电毛泽东解释说:这是因为张学良临行前已讲定,一旦中央军后撤,“我军即在各原地待命”。“现蒋军在东线部队确已开始撤”,因此,红军原定南下计划必须中止,目前进至甘肃庆阳、合水、驲马关地域应就地休整待命。至于红军主力驻地,“张两日后回再商量”。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