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17)01-0180-06 一、互联网发展史的分支:表情包溯源 “表情”,顾名思义,是身体与情感共同兑现的视觉感官表达。在英语里,“表情”被“face”直截了当地诠释为“a facial expression”以及“the way something appears when it is first seen or thought about”。①随着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日益发展和人们在线交流方式的不断刷新,一系列用来表述不同情感、模拟不同对话环境、适用于不同网络聊天语境的表情库便出现了,表情开始系统化、规模化、符号化,进而被生产与被消费,“表情”与“包”两个名词也便组合成了“表情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开始游离于公众视野并且只被视为一种社交软件附加功能的表情包,逐渐进化成互联网交流中一个炙手可热的焦点。表情包的发展和普及并非偶然,其成长史与互联网的发展史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表情包的历史是互联网历史的一个分支。 人类的第一个数码表情符号可以追溯到1982年9月19日,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在电子公告板上输入了字符“:-)”,指涉的是人类微笑的面部表情。紧接其后,日本的颜文字(kaomoji)以更复杂的字符形式组成了更丰富的表情组合,如开心是O(∩∩)O,害羞是(//▽//),生气是(^)。是时,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通过系统的字符模仿人类表情与肢体动作。如果说字符符号组成的表情流行于以网站门户为代表的“互联网1.0”时代,那么以五颜六色、样式繁多的具象化表情则紧跟着以论坛社区为代表的“互联网2.0”时代而登上历史的舞台。作为第二代表情包的典范,Yahoo Messenger中彩色的表情脸谱更精准地模仿了人类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在虚拟平台交流的需求。iPhone中的emoji表情系列也源于Yahoo Messenger表情包,它甚至还在表情中加入了人种肤色的选择以达到更进一步的虚拟现实。随着网络传输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互联网生活的日常化以及人们对虚拟现实需求的加大,人们在YouTube、Facebook、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狂潮下进入了“互联网3.0”时代。这意味着互联网的运作逻辑由网站向用户提供单向图文信息输出,转变为网民与网站、网民与网民间的双向互动,最终进化为图文声影全方位的互动。此时,表情包发展到了第三代:它们不再局限于静态的表情展示,不再拘泥于简单的“能指—所指”识别,而是采取动态的表情来建构更具现场感和代入感的对话场景。此时,一个表情本身就具备了进行一场完整叙事的功能。而在动态表情日常化后,以“暴走表情包”为代表的静态表情赫然回归,并与动态表情包平分秋色。这些“暴走表情包”从视觉叙事上开辟了新的领域,它们画面饱满、故事凝练、表情夸张,粗糙却通俗易懂,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这时候,表情包也不知不觉地迈入了“后现代时期”。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的日常交流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少地通过语言叙事和字符组合来抒发感情、表述观点和阐述事物,却越来越依赖模拟现实的表情包来获得视觉上的直观体验。在虚拟现实的大潮下,表情包经历了由文字到图像、由知觉到感官的跨越。 通过对表情包历史的梳理不难发现,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中,人们的交流经历由知觉到视觉、从字符到感官的转变。与文字符号叙事不同的是,表情包叙事排挤了语言的想象空间,压缩了表述同一个义项所需的时间,通过直观的图像直接被人们的视觉感官接收。法国学者雅克·朗西埃将这种废除了语言符号所建立的共同尺度并以时间换空间的表意策略称为“图像句子”。在他看来,感觉和行动等所有理性体系的倒塌废除了叙事本来的模式,崇尚节奏和生命的微观运动进入了人们的视野。②朗西埃所论的“图像句子”,实质上就是一种以视觉为表达形式的空间转向,表情包叙事也因此表现出其基本的功能:身体在场性的还原。 二、身体述情下的重新赋意:表情包的运作机制 对于使用者个体而言,表情包通过重新赋意的运作机制实现了身体述情。在以往的互联网交流中,人的身体是不在场的,参与对话的双方无法直观地观察对方的表情和动作,无法即时获得视觉上的情感反馈,要更为精确地描述一份心情、一种态度或一个判断,便需要更多的文字符号,电脑或手机前的身体似乎反而被异化成一台接受文字信息的机器,大脑通过识别对方传输过来的文字进行联想,进而释读出对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而人们在用表情包进行交流的时候,最大限度地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表情,虚拟出更具有浸入感、参与感和共鸣感的聊天语境。表情包在其应用过程中实现了它在词源学意义上的使命——“从面部或姿势的变化来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即“身体+情感”。因此,表情包的使用本质上属于一种身体述情。“述情”原本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意为大脑机制意识到情绪的存在,能够辨认并感知不同的情感,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述出来。③身体述情即用面部表情或肢体动作等与身体有关的行为表述内心的情感。 从功能上看,用文字进行交流与用表情包进行表述的差异只不过是文字符号和图像符号的区别,是解读语言符号后进行联想与直观接收图像信息的区别。但从身体与空间的关系上看,表情包则让对话双方具备了突破地理空间限制从而获得身体在场性的权力。齐格蒙特·鲍曼在论述空间的时候提到,技术的跃进致使时间/空间距离消失,一些人因而从地域束缚中解放出来,消除了物质的障碍,使某些意义延伸到疆界之外。④文字符号的让位使得交流的双方直接感知到身体符号的存在,表情包通过视觉上具体的表情模仿和直观的动作虚拟,让原本含混而模糊的身体通过表情包获得了明确的呈现,个体由被动地接收文字信息后进行想象和解码,转变为主动并直观地进行身体述情。如此一来,在互联网交流的时候,虚拟空间便有了过程性和情境性,现实肉身的在场性被表情包这种“在线的身体”所感知并存在着。知觉的外部原因与其默想的内在对象分离开来,主体本身撤离了肉身而进入到想象性身体的述情中。这时候,人的身体便拥有了打破地理空间、代入具体情境、获得身体在场性并进行交流的权力。作为一个关键的社会学概念,“权力”的定义一度存在着争议。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力是控制他人、事件或资源的能力,马克思则将权力放置在社会阶级和制度去考量。而通过梳理表情包的起源、发展,并分析其运作机制,不难发现身体述情所指涉的正是身体与空间关系的改变,因此,对于使用表情包这个文化现象而言,权力更趋向于褔柯所说的“权力是一种势力关系,一切势力关系都是权力关系”⑤。安东尼·吉登斯在阐述现代性的时候,也对身体与空间的关系作出过分析。在他看来,身体不再被视为一个固定的生理实体,而是已经慢慢地渗入到现代性当中,随着越来越多的抽象符号介入到身体的意义延伸当中,身体变成了互动、占用和重新占用的场所。⑥在此意义上,身体述情在互联网交流的过程中集中地反映了身体如何获得了打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并制造出具有存在感的虚拟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