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日期:2016-12-26 DOI:10.11821/dlyj201701001 主题解析 带着浓浓记忆与乡愁的春节脚步日趋临近。迁移中的滚滚人流,手提肩扛着大大小小的行囊,浸泡着工作生活所在的城市气息,怀揣着幼时少年成长的故里记忆,一年的辛勤忙碌之后,东西南北的穿梭中,奔向各自的家乡。记忆和乡愁,始终是中国文化中挥之不去、浓墨重彩的刻痕。如果不理解记忆和乡愁的意义,也就很难了解中国文化在数千年传承中的灵魂和精神。记忆和乡愁所依附的城乡空间,是其赖以延续和发展的物质载体。 在城乡发展过程中,记忆不断地产生和延续。每个人、每件事都在持续形成新的记忆,同时也在经历着被记忆和重新记忆的过程。记忆是阐释空间和地方性意义的组成部分,并对地方的认同产生重要影响[1]。Mumford在其代表作《The City in History》中曾经提到:城市靠记忆而存在[2]。城乡记忆深植于地方和社会经历中,个人情感和社会环境共同构成的记忆往往成为维系地方和人的重要纽带[3]。每一个记忆都由特定的一组社会人群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承载[4]。正如Srinivas所说,记忆提供了一种方式,去理解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迥异的社区是如何共同构建城市的[5]。基于城市精神和文化身份的支撑作用,承载过往记忆、容纳现代生活的旧城依然是城市活力和多样性的重要基础,可以将相对真实、完整的片段保存和活化于城市扩张后的巨构轮廓之中[6]。 同时,城乡发展也反作用于集体记忆。古老的记忆不断消失,愈发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是导致记忆危机的主要原因。快速城镇化中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人口结构调整、现代化生活需求变化等,导致城镇面貌趋同和文化同质,使我们的社会面临着失忆、错忆、残忆、断忆的危机。中国城镇化这一历程过于迅猛,没有充分汲取国际上可以借鉴的经验[7]。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大规模人口迁移现象,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人口迁徙规模已达2.21亿,占全国人口的16.53%,是1980年的12倍,中国城镇化率首次历史性突破50%大关;至2015年,城镇化率已达56.1%。从分布情况来看,除城乡结合部,旧城由于其租金低廉而临近城市中心区,更是成为新移民人群到达城市后最主要的聚集地[8-11]。这对社会空间与地方文化造成影响与冲击的同时,也带来对宏观城市结构、城市记忆、地方性与原真性的影响。 传统村落记忆承载着文化传统和乡愁情感,具有文化规约、社会认同、心理安慰与心灵净化的功能[12]。城镇化的推进及其带来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同样对中国的乡村记忆带来不容忽略的巨大冲击,究其原因包括:“不愿记忆”,曾经辉煌的农耕文明被贬抑为落后的生产力,以及二元体制下城乡的强烈对比和巨大差异,刺激着记忆者不愿保留、甚至是故意忘却乡村记忆;“不能记忆”,伴随着物质空间与社会文化的巨变,农村土地与人口大量流失,使得记忆的对象快速消失或发生改变;“不让记忆”,在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地区忽视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扰乱了人们的环境感知与时间认知[13]。 文化断裂、记忆残缺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已引起各界高度关注。留住记忆与乡愁,是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城市修补”,对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加强规划调控,留住城市特色“基因”的重要内容,也是2013年中国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重要任务。在这个历史健忘症盛行、世界快速更新的年代,我们需要对城乡记忆重新认知与评价,找寻并建立记忆场所与过程,缓解城乡面临的记忆“破碎”“失忆”等危机,完善地段、城镇、区域等不同尺度的空间规划思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记忆存在于真实前行的生活,是活着的,不是死去的;记忆不是唯精英权贵,草根民众记忆亦弥足珍贵;珍视记忆中蕴含的历史文脉,亦应正视与现代城乡发展存在某些不相容;记忆不是虚幻之谈,而是文化自信、城乡复兴的源泉。改变了的城乡空间再也无法回到从前,今天对过去记忆和乡愁的探讨,是为了寻求更好的未来。 由此,在纷繁的世间百态中,如何描述和刻画城乡记忆的要素?在时代更迭、社会变迁、城乡流动、人群置换等各种迁移中,城乡记忆的保持和发展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和机会?如何把抽象的城乡记忆与空间构建相联系?在此,就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地理、规划、建筑、文物、旅游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争鸣交汇。 主题主持人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中德城镇化与地方性研究实验室(UAL)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北京大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博士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景观学系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城乡建成环境文化景观及其地方性”研究,“城乡记忆(Urban and rural memory)”“地理建筑(Geo-Architecture)”是其中主要成果。在Springer出版英文著作6部(《Beijing Urban Memory》《Geo-Architecture》系列等5部被哈佛大学图书馆馆藏);出版中文著作2部(其中《查尔斯·柯里亚》被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档案馆收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面上、中德合作项目共4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015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