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无情”。从古至今,洪灾与火灾都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常见灾害。比起洪灾,火灾的发生多有人为因素,故在已成学术热点的自然灾害史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将火灾排除在外”①。与历史灾害学这种研究状况相比,以火灾为题材的古代文学创作更是很少受到关注,文学研究迄今还缺少这样一个专门的研究角度。事实上,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学产生过不少以火灾为表现主题的文学作品。即以古代最普及的文学形式诗歌来看,至迟在唐宋时期有关创作已颇有起色。据不完全统计,唐代着意写火灾的诗人诗作在8人9首以上,宋代已达28人40首以上,其独立的文学、文献、文化价值和现实启示意义显然不可忽视。本文拟在搜集整理这类作品的基础上,对唐宋时期及唐宋以前此类诗作的发展轨迹、内容主题、艺术特点和文学成就予以揭示,同时也期管窥古代消防文化的一角,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一 题材的初步确立 火灾诗的写作起步较晚,唐前的火灾诗很少。除了东汉蜀郡百姓歌咏太守廉范火政改革的民谣和萧梁释宝志宣扬佛法的火灾《谶诗》以外,东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便是唐前文人唯一见存的火灾诗,反映他归田后遭遇火灾的穷困处境和初心不改的素志。然而此后经历了三四百年,中晚唐诗坛才留下多首专门关注火灾的诗篇。此间先有杜甫流寓夔州的诗作《火》,表现他对当地经月不息的祈雨山火的隐忧:“青林一灰烬,云气无处所。……势当焚昆仑,光弥掀洲渚。腥至焦长蛇,声吼缠猛虎。……远迁谁扑灭,将恐及环堵。”②诗中生动描述了大火吞噬万物的可怕威力。随后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极写一场盛大酷烈的山火,其文辞较杜诗可谓踵事增华,虽然也反映了烧杀飞禽走兽的情景,但正如宋人林希逸《纪异诗》所说:“陆浑山火虽富妍,无所劝戒何足编。”③韩诗没有表现“劝戒”的主旨,徒然刻画火势,不能算作真正的火灾诗,只是其怪奇诗风的代表作之一。因此,唐代诗坛真正开启火灾书写的还是稍后几首反映城市民居和寺庙灾情的诗作。其中刘禹锡《武陵观火诗》记述他元和八年(813)在朗州经历的一场城市火灾的全过程,涉及火灾的起因、火势的蔓延、过火的灾情: 是时直突烟,发自晨炊徒。盲风扇其威,白昼曛阳鸟。操绠不暇汲,循墙还避逾。怒如列缺光,迅与芬轮俱。联延掩四远,赫奕成洪炉。汹疑云涛翻,飒若鬼神趋。……市人委百货,邑令遗双凫。余势下隈隩,长熛烘舳舻。吹焚照水府,炙浪愁天吴。灾罢云日晚,心惊视听殊。诗末还反映地方长官到场的赈恤以及灾后重建的设想,因而从题目到内容都堪称一首地道的火灾诗。元稹写作了《茅舍》,反映江陵、洪州等南方地区的茅舍民居存在的严重火灾形势和安全隐患,谈论民居改造涉及的诸多政事问题以及他对州守的期望和劝勉: 南风五月盛,时雨不来下。竹蠹茅亦干,迎风自焚炖。防虞集邻里,巡警劳昼夜。遗烬一星然,连延祸相嫁。号呼怜谷帛,奔走伐桑柘。旧架已新焚,新茅又初架。……我欲他郡长,三时务耕稼。农收次邑居,先室后台榭。启闭既及期,公私亦相借。度材无强略,庀役有定价。不使及僭差,粗得御寒夏。火至殊陈郑,人安极嵩华。 此诗已不局限于某次具体的火灾,而是在探讨火灾的社会问题,着重议政论事,与《武陵观火》一样,都集中关注火灾引发的严重民生和救治问题,表现了鲜明的正面关切态度,与杜、韩二诗因写山火侧面而及火灾明显不同,标志着以火灾为表现主题的诗歌创作真正出现。 唐代寺庙也是火灾多发的场地。张谓《长沙失火后戏题莲花寺》、罗隐《甘露寺火后》反映佛寺火灾的情况,揭示佛神不能幸免于火灾的真相:“楼殿纵随烟焰去,火中何处出莲花。”“只道鬼神能护物,不知龙象自成灰。”在神灵崇拜十分普遍的唐代社会,具有破除迷信的可贵思想。皎然《兵后经永安法空寺寄悟禅师》则抒写寺庙惨遭兵火焚毁的悲痛。此外,写火灾危害的还有吴融《废宅》,以秦末咸阳宫阙遭焚毁的历史教训明确警示了火灾的巨大破坏力:“不独凄凉眼前事,咸阳一火便成原。”其《赴阙次留献荆南成相公三十韵》热情歌颂了地方官员组织救火和灾后重建的政绩:“卓旗云梦泽,扑火细腰宫。铲土楼台构,连江雉堞笼。……本遗三户在,今匝万家通。” 由此可见,唐诗涉及了多地、多场次的火灾,反映火灾现场、救治和危害的情况;已频繁将民众和社会的灾情纳入诗歌的关注中心,体现了诗坛关注火灾的自觉意识,与此前陶渊明写自家失火的情况有所不同。因此,在唐代,火灾诗已初步确立,不过数量和成就还相当有限。 二 灾难主题的深化 相形之下,数量显著增长的宋代火灾诗题材内容有了较大的扩展:火灾所及,公私之间,从京城、皇宫、都市,到集镇、寺庙、学校、山野,广大区域和多种场合的火灾在宋诗里都有涉及,在此基础上,诗歌的主题和写法大有拓展。 首先,宋诗广泛反映了火灾给当时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一些重特大火灾事件在诗中得到直接表现。梅尧臣《十六日会灵火》写北宋间隔25年的两次皇宫大火,损失惨重:“章圣皇帝兴三宫……玉清始灾坛宇空。……乃闻会灵五殿火,丹焰彻天明月红。千楹万栋一夕尽,赤烟奔突西南风。”洪咨夔《哭都城火》写南宋都城临安绍定辛卯年(1231)的大火连太庙也没能幸免:“九月丙戌夜未中,祝融涨焰通天红。……开禧回禄前未闻,今更五分多二分。……祖宗神灵飞上天,痛哉九庙成焦土。”诗中连带写出的“开禧回禄”,即开禧二年(1206)二月的寿慈宫火和四月的京城大火,与此次大火同样相隔25年。④两首诗就触及两宋京城5次大火,可见当时火灾之频繁及其造成的巨大社会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