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在全国设立了30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标志着高校创业教育的重心从关注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转向了以系统推进的模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创业教育的理念与内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创业教育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创业教育应该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相融合;二是单纯依靠模仿、借鉴他国创业教育的经验已无法满足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国家希望各高校能够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人才需求及自身的办学优势,探索出不同路径的创业教育发展模式。在这种面临大转变、迎接大发展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创业教育所涉及的理论性问题进行再研究,为我国创业教育未来转型发展的需要提供理论性支撑。 一、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 对于高校教育来讲,利益相关者涵盖了高校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所有相关的组织或个人,也由此成了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观察视角。 (一)利益相关者与高校创业教育 利益相关者群体涵盖着与高校各项事务相关的个人或组织、机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其中,高校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关系最为学界关注。如德里克·博克从组织成长的角度提出,高校与外部利益群体的合作至关重要,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或“象牙塔”的学术组织形态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高校需要建立不同主体共同参与的模式。[1]罗索夫斯基按照密切程度将高校利益相关者分为了最重要群体、重要群体、部分拥有者和次要群体四个层次,并明确界定不同类型利益相关者的边界和性质。[2]米泰尔建立了“多维细分法”模型,将利益相关者及其组成看作动态变化的,任何利益相关者的个人或群体在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可以获得。[3]有学者从整体重建的角度,力图整合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以持续改进学校的效能。如斯特林菲尔德在《重建学校的大胆计划:新式美国学校设计》中提出综合设计的概念,认为需要着重变革那些影响教育决策和计划的外在系统来进行单个学校之外的运作。[4]纳斯波尔在《纠结在学校》中试图把握并描述学校和社会组织之间多种复杂的、彼此联系的相互影响方式。[5]在这一理论视角的影响之下,一些欧美国家的创业教育开始走向不同利益群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如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已形成由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金融机构、新闻媒体、公众利益群体等不同类型利益群体间的互动合作网络,强调通过构建利益相关者群体间的互动关系网络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6]这些机构和个人围绕“创新创业”这一路标,通过积极的参与、有效的沟通、及时的反馈,建立起基于彼此互动关系的价值链。这种模式也将高校创业教育与各利益群体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促成高校创业教育持续性的组织创新与变革,推动了创业教育走向繁荣。[7] (二)高校创业教育需要开放性的多方参与 目前,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在开展创业教育时,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各种利益相关者,如社区、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创业者及毕业校友等。他们注重的是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各利益群体的协调沟通及不同组织机构的互动学习。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政府和高校对创业活动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引导更多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在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但有数据显示,国内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比例不到1%,在有些国家重点高校,每年近万名毕业生,选择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只有寥寥几人或十几人,这与高校轰轰烈烈开展的创业教育很不相称。[8]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即使在成功的大学生创业案例中,也存在企业成长性差、长效发展难等问题。[9]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高校创业教育仍然处于封闭运行的环境中,缺乏对外部环境的开放性,当然来自外部环境的支撑也远远不够,全社会共同参与高校创业教育的氛围尚未形成。 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虽需要高校承担主体责任,但绝非高校自身所能完成,需要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创业教育,构建高校、政府和企业等各方力量分工合理、良性互动的创业教育机制,形成全社会参与的高度开放性创业教育模式。[10]亟须从理论层面将利益相关者的分析纳入高校创业教育的分析框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分析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互动、激励与协调,以及由此带来的高校组织创新与变革、治理结构创新等方面的问题。 二、创业型大学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 创业型大学是近年来许多国内外高校提出的一个战略性的转型方向,与创业教育具有天然的逻辑联系。创业教育有效开展是创业型大学应有之义,创业型大学之形塑必将带动创业教育转型发展。为此,作为标榜知识创新创造且应更具包容性的创业型大学,就成了研究与探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又一个理论视角。 (一)创业型大学与创业教育 创业型大学也被称为“进取性大学”(Proactive University)。[11]亨利·埃兹科维茨教授认为,所谓创业型大学,就是能“经常得到政府政策鼓励的大学及其组成人员,对从知识中获取资金日益增强的兴趣正在使学术机构在精神实质上更接近于公司,公司的这种组织形式对于知识的兴趣也总是与经济的应用紧密相连”[12]。创业型大学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其对知识生产结果商业化扩散的极大兴趣,与传统的、偏重学术探究的高等教育机构不同,创业型大学在重视科学研究和各种发明创造的同时,也要求大学必须为这些创新的成果最终转化为满足人类各种精神和物质需求的创新产品做出努力。就其特征来讲,伯顿·克拉克的总结最为经典:大学自身作为一个组织具有创业性,大学的成员一定程度上能变成创业者,大学与周围环境的互动遵循创业模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