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末,冯小刚主演的类型电影《老炮儿》在中国学术界引起广泛讨论,一些学者把《老炮儿》与乌托邦联系起来,认为《老炮儿》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乌托邦想象。①“聚义厅”是中国当代社会的乌托邦形象吗?如果说在历史的某一阶段林冲“逼上梁山”所向往的“聚义厅”曾经是中国社会的乌托邦形象的话②,那么在今天它仍然如此吗?我认为,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乌托邦的中国形式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理论问题。 1516年,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写作并且发表了他的重要著作《乌托邦》,完整的书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莫尔根据古希腊语的词根创造了utopia这个词,指一个尚不存在于现实的、但可能存在的理想化和完美的地方。根据乌托邦的这一个特殊的性质,莫尔在书中对英国当时正在经历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政治状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对财产关系、生产方式、城乡关系、社会福利,学术研究与体力劳动的关系等若干现代社会制度的关键理念作了一种最符合人性的“完美的”描述。从此,乌托邦成了一个关于未来社会制度和人类合理生存状态的重要概念,也成为了一个现代社会精神家园的核心概念。在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早期阶段,乌托邦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代名词,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乌托邦》以来的思想传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1880年,为了回答现实中的许多理论问题,恩格斯写作并且发表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分析并说明了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和联系。恩格斯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和创立,使乌托邦理想转变成一种现实的运动,这就是现代社会主义运动。1917年,在列宁、托洛茨基等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形态在苏联创立。二战之后,随着冷战的发展,反乌托邦(敌托邦)系列作品的出版,乌托邦似乎成了一个贬义词,与“左”派幼稚病和不切实际的空想相联系。 1989年,苏联解体、柏林墙被推倒,在全球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都陷入低潮,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似乎又重新以幽灵的形态存在,乌托邦的概念重新在人文学科中被反复讨论。在德国纳粹兴起之后,布洛赫曾深入讨论了“希望哲学”,把社会主义运动称之为“具体的乌托邦”,近年来美国学者弗·詹姆逊亦不断讨论“乌托邦”问题,他指出并论证了在哲学上“未来”概念的重要性,将乌托邦看作是“事物本身的性质”,以及“深层存在的可能性和潜力”[1]。乌托邦问题的讨论重新在哲学人类学的意义上被不断地讨论和使用。 今天我们讨论乌托邦的时候,不能绕开恩格斯1880年出版的重要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恩格斯写道:“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只有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的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有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2]从现在我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了解和对人性的研究来看,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化之后,并不是全部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确立了这一历史事实之后,对乌托邦的追求是否仍然存在就成为一个迫切而重要的理论问题被提出来了。在当代社会,乌托邦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乌托邦是否仍然具有价值和意义?乌托邦自身的不断变化是否说明它仍然是一个精神上的理念而不是现实的社会生活运动呢?本文以中国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乌托邦的存在方式及意义为对象,试图说明乌托邦在当代的合理性及其意义,并进而说明它的中国式审美表达的方式。 乌托邦冲动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1894年,中日海军在中国黄海展开激战,北洋水师战败,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次年,清朝政府创办北洋公学(今天津大学),1896年,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由清朝政府创办,1897年,求是书院(今浙江大学)在杭州创办。与现代高等教育几乎同时启动的是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今年是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我在一篇论文中指出了一个现象:这所创办之初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治国人才、管理人才和外语人才的大学,后来转向一所工程科学占绝对优势的学校。我认为这个历史的征象可以看作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把科学主义(“科学救国”)作为现代化的最重要基础。这个转变及其现实意味值得中国人文科学学者深刻的反思。③ “甲午海战”失败之后20年即1915年,《新青年》在北京创办,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社会启蒙和实现社会转型的强有力的推动者。通过《新青年》的介绍,作为科学社会主义重要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开始进入中国,乌托邦的概念和理念开始进入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乌托邦主要是与社会主义的观念和理想密切联系起来的。随着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中国文学艺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变化中形成了自己的新传统。文学和艺术作为文化的核心,也作为社会理想的载体,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扮演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文学与艺术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目前我们的研究仍然是不够的,文学和艺术必须被放置于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作跨学科的研究,才有可能得以阐明。对于现代中国文学传统而言,乌托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也许是与欧洲文学传统有所不同的。20世纪以降,欧洲文学是现代主义逐渐兴起和发展并占主导地位的时期,“陌生化”“抽象化”成为表达文学艺术在美学上基本风格的核心概念,对未来社会的想象也从乌托邦转向了狄托邦,从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批判转向对科学至上的批判,以及对科学与现代专制制度的结合这样一种可能的社会形态的批判。在中国,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以白话文为基础的新文学迅速出现,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其核心理念是不同形态的乌托邦。从美学的角度看,“典型化”的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和“余韵化”的抒情性表现方法成为两种最主要的审美表达机制。④受欧洲文学传统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也包括受到苏联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影响,我们曾经在很长一个期间里把这两种表达机制和表现方法表述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对于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本理念的文学传统,我们表述为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自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美学和文学理论受到质疑和抛弃,代之以西方引进的各种形式的现代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美学及文学理论。在这种理论倾向和理论思潮中,乌托邦冲动被描述为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和文化冲动,例如,关于1980年代中国文学艺术中先锋派运动的理论解释。一些学者把对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和质疑,当作对乌托邦冲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本身的批判和质疑。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对中国当代先锋派运动的误读。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