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版受阻与双语转换 张爱玲于1952年离沪赴港,又在1955年离港赴美,至她1995年在美国洛杉矶离世,从三十五岁至七十五岁,恰好是整四十年,其中至少有一半时间当视为一个作家渐入纯熟之境的创作黄金期。暂且搁置张爱玲在美期间生活是否窘迫、功名是否闻达的具体状况不论,认为张爱玲离开中国大陆后鲜明的创作衰退一度几乎是学界与读者的共识:在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及美国各城市之间的不停奔波、在创作、翻译与受雇于电影公司创作剧本之间的频繁切换,无一不在显示出张爱玲离开中国大陆后因种种原因所导致的种种困境;其断断续续的、存世不明的少量作品也无非证明一个天才作家写作高峰期已过的困兽犹斗和江郎才尽。“称这个‘后期’为‘晚期’,实在不忍心,因晚期来得过早。……张爱玲的文学生命显然仍在中国,美国时期受环境所迫,写作已呈破碎状,呈可怜的稻粱谋状,连作家姿态也是隐性的,不确定的。”①之所以持类似看法,至少包含以下前提:(1)张爱玲的后期创作相较上海时期大热之势已去。(2)张爱玲的后期创作尤其是英文创作在美国备受英语圈读者冷落。(3)张爱玲离开母国母语文化环境后写作难以继续甚至已接近终止。 2004年由台湾皇冠出版社以繁体字单行本首次出版尘封二十六年之久的长篇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起,之后,其他下落不明的《少帅》《小团圆》《异乡记》《雷峰塔》《易经》等遗作经过多种犹疑曲折终于面世出版,广大读者有幸再次读到这一系列由张爱玲写于美国孤零岁月中的作品。这些作品作为参考依据可解答我们的疑问:张爱玲在美四十年的创作历程到底怎样?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逐步解答后期张爱玲是否已停止写作、是否已江郎才尽、或者其成就有限等等文学史问题。通过这些在张爱玲离世后陆续面世的作品,及她与宋淇邝文美夫妇、与夏志清先生、与庄信正先生等好友之间的来往信件集,②我们大致可得出这样一个总体判断:张爱玲的创作后期(1955-1995)与前期(1941-1952)③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已不同,但未断,且有新立意新成就。将其前后期的创作连在一起,并仔细探讨其连贯性与异同处,我们才能构画出具有半个世纪创作跨度(1941-1995)、连接太平洋两岸东西半球、能灵活切换中西两种创作语言的张爱玲。自1943年1月在《二十世纪》英文报刊发表散文《中国人的生活与时装》(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起,张爱玲以曲折而完整的创作史诠释了自初登文坛即被誉为“有能力向外国人诠释中国人”的世界性作家形象。变了的是时空,不变的是她的文学主张与文学理想。 张爱玲在1988年皇冠出版社所出的《续集·自序》中说:另外自一九五二年离开上海后在海外各地发表而未收入书中的文章编成一集,名之为《续集》,免得将来再闹《红楼梦》中瞒赃的窃盗官司。……何况宋淇和文美自有他们操心的事。我一直牵挂他们的健康,每次写信都说“想必好了”。根本没有体察到过去一年(出《余韵》的时期)他们正在昏暗的隧道中摸索,现在他们已走到尽头,看见了天光,正是《续集》面世的时候。我觉得时机再好也没有。尤其高兴的是能借这个机会告诉读者:我仍旧继续写作。④另有一则资料说明张爱玲离沪赴港时即已对她以后的创作题材与历程有清晰规划。“我要写书——每一本都不同——(一)《秧歌》;(二)《赤地之恋》;(三)Pink Tears[《粉泪》];(四)我自己的故事,有点像韩素英的书。——不过她最大的毛病就是因为她是个Second rate writer(二流作家),别的主场等却没有关系。”⑤这段话出自宋以朗所编《张爱玲私语录》中的“张爱玲语录”部分,张爱玲终身好友邝文美记录下张爱玲于1954-1955年在香港期间与她的日常交谈,邝文美去世后由其儿子宋以朗整理出版,“张爱玲语录”与邝文美所作“我所认识的张爱玲”、宋淇所作“私语张爱玲”及其三人“书信选录”共四部分内容共同出版,这部分内容应是真实可信确凿的。 从以上跨度三十多年(分别是1954年、1988)的书信、语录和自序可以看出,张爱玲对她离沪离港赴美后的写作规划是极其明确的,并且她确实也是按照这样的步骤和顺序开展写作的,事实上她的创作几乎未曾间断。以下是张爱玲后期中英文小说创作的简表(以确切或可推测写作时间排序)。
简单所列这张图表,大致可印证1988年张爱玲借《续集·自序》所说“尤其高兴的是能借这个机会告诉读者:我仍旧继续写作”是确切无误的。但其中的“继续写作”具体情况又有微妙处,尤其是其1970年代重新回归中文创作,将读者重心放回华语读者圈的背后缘由,更可见本质问题。 1955年张爱玲人还未到美国,英文书稿《秧歌》即已由香港美新处麦卡锡带到美国顺利出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连续播放英文广播剧《秧歌》,照这样的好势头继续发展,张爱玲的英文写作在美国一夜成名似乎将会快速实现,一如1941年她从香港返回上海时的情形。但后来的写作道路中有两件事情却表现出急转直下的致命失败:(1)根据《金锁记》改写的英文小说Pink Tear被美国的出版公司反复拒绝无着落,历时十年后又改书名为The Rouge of the North才由英国出版社Cassell and Company接受出版。1955年,张爱玲初到美国,英文写作梦雄心勃勃,却在时隔十年之后,以英文所写小说《北地胭脂》才在遥远的欧洲大陆英国而非她的移民国美国出版。从《粉泪》到《北地胭脂》,这部张爱玲在上海时期一炮走红的《金锁记》的小说变体,在美国的出版史是一部华人作家以英文小说打进美国出版界和读者圈的痛苦失败史。⑧(2)张爱玲1954年在香港时对邝文美所说“写我自己的故事”,即写于1957-1964年间的英文小说《雷峰塔》与《易经》,问世后几乎没有引起任何反应,因此,她后于1976年张爱玲又重新以这一段家族题材与童年记写成中文小说《小团圆》。因此,大陆出版时被称为是张爱玲自传小说三部曲的《雷峰塔》《易经》与《小团圆》,尽管均带自传色彩,但事实上这三部作品是张爱玲在不同时期以不同语言文化的预期读者为阅读对象所写的相似题材作品,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在这三部小说中有大量的情节与内容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