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王林创作的长篇小说《腹地》由天津新华书店出版。不久,因为受到陈企霞在《文艺报》上的公开批评,王林决定修改《腹地》。1985年,距1949年出版《腹地》过去了36年,新版《腹地》①面世。相较初版,新版《腹地》在党的领导作用、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群众运动场面的刻画上都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写,风格从“自然主义”走向了革命历史传奇。 为见证十七年文学批评之于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细部展现文学批评规范下的文学生产景观,本文对《腹地》的两个版本进行比较,具体呈现《腹地》在艺术风格上由初版的自然主义到新版的革命历史传奇的转化过程,并分析这种转化的原因,进而探讨“十七年”时期文学批评的规范功能。 一、陈企霞对《腹地》的批评 《腹地》是较早反映1942年五一“大扫荡”斗争的长篇小说。王林创作《腹地》的初衷是“为了给这场伟大的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留下一点儿当事人的见证”②。作为一部实录式的长篇小说,《腹地》记载了大扫荡前后华北农村的抗日活动,退伍军人、村干部、群众的抗战表现,它对战争过程中英勇与怯懦的心理都有生动细致的反映。1949年版的《腹地》在孙犁眼中有些自然主义倾向,因为它生动地反映了冀中人民“经历人类最残酷最伟大的考验的一年”,描绘了“一幅民族苦难图和民族苦战图”,“写出了冀中人民的生活的战斗的情绪”③。鲍昌认为:“《腹地》的最大特点是真实。我敢说,这是迄今为止描写冀中抗日斗争的最真实、最有生活气息的作品。小说中的人物有血有肉,没有一个人物是概念化的图解……”④《腹地》甫一出版,就获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不到半年就售完初版的一万册。 《腹地》的畅销引起了文艺界的重视,陈企霞意识到“这已是一部不应漠视的读物”⑤。1950年5月,陈企霞在引领新中国文坛方向标的《文艺报》上刊发长文——《评王林的长篇小说<腹地>》,与孙犁等人的交口称赞相反,他在长文中就《腹地》的英雄人物形象塑造、党的领导作用、干群关系、农村剧团活动、人民群众的风貌等方面提出了批评。他进而指出:“无论从主题上说,从人物、题材、结构甚至语言上说,都存在着本质的重大缺点。”⑥具体来说,《腹地》的主要人物辛大刚存在重大的性格缺陷,作为荣誉军人回到家乡辛庄后,他不应该有悲剧性的感叹,也不应该在心理上蒙上孤独和阴沉的气氛,在家中也不应感到寂寞;辛大刚对爱情处理也很不当,恋爱缺乏严肃性,没有把恋爱与抗战结合起来,而且,恋爱过程中,大刚对白玉萼讲英雄故事有自我陶醉的嫌疑,这更可能是赚取白玉萼好感的挑逗行为。他不应该把抗战放在一边,完全沉迷于爱情当中。其次,在群众场面的描写上,陈企霞也指出了《腹地》的不足。《腹地》用了较大篇幅描写村选宣传、正式村选、剧团活动、农民武装斗争等群众场面,但这些场面没有表现出群众英勇抗战的精神面貌,这样轻松、游戏、谐谑、狂欢式的群众场面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冲淡了群众是革命的历史主体作用的认识。再次,陈文指出,《腹地》写到的村干部在面貌与性格上,分崩离析,十分混乱,特别是辛庄的两任村支书,前任辛宝发是个贪污腐化分子,现任村支书范世荣是品质恶劣的投机分子。这样的安排否定了党的领导作用。这个错误的性质非常严重,“对党的领导作用,以及对党内斗争理解上的错误认识与糊涂观念,是这部作品的问题的核心。”⑦陈企霞上纲上线,把《腹地》与质疑党的领导作用联系起来,《腹地》的命运由此发生转折。 《文艺报》是全国文联的机关报,代表着新中国文学批评的方向,陈企霞作为刊物的副主编,他的长文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其褒扬或批评将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命运。陈文刊发后,《腹地》因此被扣上了否定党的领导作用的罪名,它很快在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下架了。王林对《腹地》有着很深的情结,一则因为它是一部较早反映五一大扫荡的实录式作品,可以证史;一则因为《腹地》是王林冒着生命危险,在敌人的枪口下、在地道中创作出来的作品。《腹地》是王林的心血之作、生命之作,因此,面对陈企霞的批评和《腹地》下架的事实,他没有退缩和放弃,而是选择了修改,以期再版。王林在1951年的日记中写道:“忽然想到发展《腹地》,这倒是我一生唯一的道路了。一个作家一生能写出一部像样的东西也就够了。再一说,另创造一种个性,也并不容易,把《腹地》里没有伸展开的个性人物大量伸展开,倒是个捷径。”⑧王林决定开始修改《腹地》,而且这一改就是三十多年。新版《腹地》面世,已在王林谢世之后,其风格也已面目全非。 二、《腹地》两个版本的比较阅读 《腹地》1985版(以下简称85版)延用了1949年版(以下简称49版)的故事框架,即以荣誉军人辛大刚和村剧团女演员白玉萼的爱情为主线,再现冀中人民抗日期间奋勇反抗日寇五月大扫荡的历史。但85版几乎等于重写,其在主题设置、人物塑造、叙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85版修改着力最深的当数主要人物辛大刚。荣誉军人辛大刚回到家乡辛庄,见到熟人杨大章,49版的“又骄傲地惨笑一下”⑨,变成了“又惭愧又自豪地笑笑”⑩,在家里不再是“寂寞得难受”,而是主动找组织转党员关系。大刚父亲辛万德“一肚子的愤慨”也被“语音里既有体贴和温暖”代替了,老明叔的“一套牢骚”则全部被删除,由此,大刚“怅惘”的情绪就无从体现了。被整段删除的还有引得大刚“痴心妄想”“患得患失”的辛宝发夫妇俩的美满生活场景;大刚没有接上党组织关系之前的“留在村子里混下去”“对地方工作的方式方法”“一门不门”的心理活动等。85版《腹地》中,辛大刚一回到辛庄就开始在村里“亲自指挥操练游击战”,而且对游击战术了如指掌:“咱们打的是游击战,游击战首先要善于化零为整、化整为零,声东击西、神出鬼没”;辛大刚对抗战局势充满信心,他“在抗大分校反复学习过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在连队时总是结合实际加以灵活运用,今天又以毛主席的科学论述分析了抗日战争三个阶段在冀中平原根据地的发展规律,并针对日寇冈村宁次所发动的这次大扫荡,断言道:‘只要挺起胸膛熬过了这段艰难的路程,就到大反攻和最后胜利的阶段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