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在1949年以迄于今的六十多年时间里,经过几代学者和批评家的共同努力,整体水平和成就与日俱增,它已成为中国学术重要而又极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文革”结束后的这三十多年时间里,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也许与“贵古贱今”观念的潜在影响和当代文学学科的属性特点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关,当代文学研究相当程度地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其学术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和尊重,甚至有意无意地被视为是“次级”的或没有“学问”的一种研究。实际上,这不仅仅发生在当代文学之中,其他有关的新兴学科(在中文一级学科范畴下,还有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也都有类似的情况。就拿与当代文学具有血缘关联的“现代文学”来说吧,它在学科创建伊始,不也备受贬抑,以至从事这方面创作、研究和教学的胡适、朱自清、闻一多等学者教授,当年在大学里还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按照中国传统观念来讲,“当代”与“历史”是矛盾的,当代人不修当代史也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这里有文化制度方面的障碍,也有当代人自身的限制。但从1840年后,由魏源等首开先河,这个传统被打破了。正如有智者所说,当代人修当代史固然有局限,但却也有后人无法享有的便利条件,在凯旋门拍一百张照片,不如到实地站5分钟更能使人了解它。也许与此有关吧,所以,当唐弢、施蛰存等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当代不能写文学史”(唐弢,《文汇报》1985年10月29日;施蛰存,《文汇报》1985年12月2日)时,不但没有获得业内多数学人的认同,反倒在观念上给人“倒退”之感;富有意味的是,延至今天,先后竟有近百部当代文学史出版。这也说明,当代文学不仅可以写史,而且一直在实践并推进着“历史化”工作。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诸多因素的“合力”而成,历史化就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它是实现学科自足性和自主性的必由通道。另一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文化思想的转型,文学研究领域出现了由思想阐释走向知识重构的重要转向,它在推进学科建设的同时,也为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提供了潜在背景和理论支撑。当然,由于90年代以后我们实际已置身于日益明显的后现代主义语境,所以同样是“历史化”,它与我们此前曾经历的“重评文学史”“重写文学史”“重排文学大史”就很不一样。某种意义上,它是对此前“历史化”的“再历史化”,它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也有自己的问题和不足。 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出现的这一重要转向还在进行当中,它是“未完成的历史化”。加之“历史化”概念本身充满歧义,所以,这就使原本复杂的问题显得更为复杂。有感于此,也是为了使学界在一些基本的、重要的问题上形成共识,本文拟从“历史化”概念和研究现状梳理入手,然后就其学术源流(主要是与西方外源性理论及中国内源性思想关系)以及与“文学中国”关联等问题进行探讨,力求给出一条清晰的发展线索及知识谱系,为“历史化”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照。在当代文学“历史化”处于刚刚敞开的初级阶段,这样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一、“历史化”概念辨析及与外源性理论的关系 泛泛地讲,所有的文学研究尤其是文学史研究都可称之为“历史化”,因为不管研究者有无意识到,他在事实上是按照一定的历史观,对研究对象展开较为客观和具有历史感的研究。本文所谓的“历史化”(为叙述方便,以下删去“引号”,简称历史化),当然并不排拒这样一种思维理路,但为了给全书论述找到一个较为切实的楔入点,也为了避免行文的泛化和歧义,倾向于将历史化看成是在全球化和后现代主义历史语境中,有别于文学批评的一种学术化、学科化、规范化的自我救赎活动,从这样一个相对狭义的角度探讨当代文学。显然,这也是近年来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兴起的一个新的话题,一个惹人关注的新的学术生长点,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学术思潮——“历史化的思潮”。像程光炜、李杨、陈晓明、张清华、贺桂梅、王本朝、孟繁华、罗岗、阎浩岗、杨庆祥、申霞艳等当代文学学者乃至王岳川、陶东风、张荣翼、南帆等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学者,都曾旁涉于此,留下深浅有别、详略不同的一些研究成果。孟繁华、程光炜在其合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绪论第一节,还以“当代文学的‘历史化’”这样的标题命名,该文学史开篇第一句就是:“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它的建立有一个历史化的过程”(孟繁华 程光炜1)。这里需要特别提及一下的是洪子诚,迄今为止,虽然没有正式发表有关历史化的主张或宣言,甚至连历史化这个概念平时也很少使用;但由于事实和影响等多方面原因,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前言中提出的“将问题‘放回’到‘历史情境’中去审察”(洪子诚,《当代文学史》前言)的思维理念,及其有关的研究实践——从1999年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到2002年的《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再到近些年发表的系列体文章“材料与注释”,却可以视作是“历史化思潮”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最具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2009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还专门召开过一次“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研讨会”,围绕“重返80年代”的问题与方法、左翼化与十七年文学研究、文学史研究的历史化等问题,曾展开较深入的探讨。从某种意义上,这也可以说是具有历史化学术趣味和取向的学者的一次集体亮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