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6)10-0074-07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热门议题,也是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随着对人才质量问题的关注不断深入,同时受国际人才培养理念和范式转变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逐渐从知识或学科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化,开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成长和创新创造。从个体发展需要出发设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首先探寻的便是大学生发展的理论基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生发展领域的文章多以介绍西方大学生发展理论为主,也有学者在研究或实践中应用西方的学生发展理论。[1-3]西方大学生发展理论都是以本国学生为研究群体,在欧美社会文化和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建构起来的。建构适切的中国大学生发展理论,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改进教育管理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笔者通过对我国本科生的实证研究,在大量的访谈数据和调查数据基础上,整合已有概念和理论,提出本土学生发展理论——大学生成长的金字塔模型。 一、本土理论建构的实证研究基础 两项针对我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证研究为理论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数据基础。第一项横向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笔者于2010年在我国不同地区(华北、华东、华南、东北)不同类型的五所高校开展学生访谈,结合2009年“中国大学生投入调查”(NSSE-China)对21所高校两万余名本科生的调查数据,初次提出了金字塔模型。[4]第二项纵向研究始于2012年,笔者在东部某高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邀请了174位大一新生参与研究,其中29名完成了四年追踪访谈。课题组以“有效教育经历”为分析单元,从长期访谈数据中采撷分析了200余项有效教育经历,进一步修正金字塔模型。 从实证研究中构建大学生发展理论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首先,理论是对概念和框架之间相互关系的描述,理论应当是对看似混乱的现象的整理和组织,从而把复杂现象简化还原成精炼和系统的整体。上述两项研究涉及的高校规模、层次、类型和生源不尽相同,被访学生个体经历也各有差异,但数据中呈现了共同的主题和概念,金字塔模型即是对纷繁数据中共同点的提炼和抽象。其次,几乎没有任何可靠证据能够表明高校的等级、声望或类型,对学生在学识、认知及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有任何重大的实质性影响。美国30多年来的研究综述发现,高校的排名、类型(公立或私立)、规模和录取率等结构性因素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与个体发展没有多大影响。[5]对我国大规模调查数据的多层线性分析也揭示了类似的规律:对第一项研究的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知识—技能收获”和“个人—社交收获”为学习结果的代理因变量,以院校结构性指标(办学层次、规模、类型、地理位置)为自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学习结果之间的差异只有极小部分可以由上述因素解释。①院校层面的“硬指标”对学生个体学习结果的直接影响十分微弱,且随学生年级升高而减弱。[6]因此,从多院校数据中寻找学生成长的共同主题进行理论建构具有可行性。最后,西方学生发展理论多诞生于对某一时期大学生群体的实证研究,尤其是质性访谈研究,如佩里的认知发展理论、齐克林的同一性发展理论和巴克斯特—玛格尔达的自我主导发展理论等都是在访谈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7-10]本研究借鉴了西方学生发展理论的建构方法,对我国大学生群体开展实证研究并构建本土理论。 二、大学生成长的金字塔模型 大学常被视为一段历时四年的旅程。对某些学生来说,这是一段转变思维方式的蜕变之旅。对某些学生而言,大学是挤得满满的活动安排表,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并无根本性转变。对一些埋头苦读考研的学生而言,大学不过是高中生活的延续。是什么造成了这种不同?学生成长的金字塔模型可以提供一种解释(图1)。
图1 学生成长的金字塔模型 如果说大学生成长是一场向上的攀登,攀登所能达到的高度并非随着入学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也并非和个体努力程度成正比,而是在多因素作用下达到的四个不同层级或者“境界”。攀登始于“学生参与”(participation)大学生活的不同子环境,包括课业学习、课外活动等六类情境。攀登的第二层级要求“学生投入”(engagement),包括时间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再上一个层级,要求学生认识并反思大学经历中的“学习结果”(learning outcomes)或收获,包括学业知识技能的习得、个人意识的萌发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达到金字塔顶层要求个体在意义建构或思维方式上得到“发展”(development),在认识论维度、个人内在维度以及人际间维度走出“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式,发展内心声音以协调外部影响。形容自己在大学“蜕变”的被访者,往往达到金字塔最高层级,他们能体验并意识到自身深层次变化。与同伴相比,他们对世界、对自己、对人际关系的认识有更成熟的思考和自己的理解。金字塔模型将学生的参与、投入、学习与发展视为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层级都是实现向更高境界攀登的必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1.学生参与:参与大学生活的六类情境 金字塔第一层级呈现了大学生活中最常见的六类情境:课业学习、联课活动、课外活动、勤工助学、人际交往及休闲娱乐,它们贯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既独立又有联系。课业学习指为了获得学位必须完成的学业内容。联课活动(co-curricular activities)常被称作第二课堂,指学生自愿参与学术相关的课余活动。常见的联课活动包括本科生科研、学术与专业竞赛和学习团体,如英语学习小组、考研小组等。课外活动指学生在课余自愿参与的和学业关联较弱的活动,比如团委学生会、志愿者服务队等学生组织。勤工助学指以赚取学费、生活费为目的的打工兼职活动。人际交往指处理与他人关系的情境,包括室友关系、家庭关系、恋爱关系。休闲娱乐指以放松身心为目的的活动,包括体育训练、音乐学习和旅游等。我国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往往强调学生在学业相关情境中的投入,但从长期访谈数据来看,课业学习和联课活动两个子环境并非大学生活的核心,大学生活中的各类情境都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的环境,这六类情境同等重要,共同为个体的成长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