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镇居民城市融入过程中的文化消费研究 叶继红(苏州大学)/《北京社会科学》,2016.11.95~102 新城镇居民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文化需求与文化消费问题。文化是新城镇居民融入城市的桥梁。调查显示,新城镇居民人均月文化消费支出约为117 元,约占其月平均收入的4.1%,不论是文化消费额还是文化消费支出与月收入之比都偏低。这一方面与他们的收入水平不高有关,即相对不高的收入限制了他们的文化消费,这与一些研究者的结论也相吻合。但另一方面必须注意到,随着农民工工资的逐年增长,新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支出比例基本没有变化。同时,新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居住地文化设施、新城镇居民身份认同、身体健康状况也对其文化消费产生显著影响。新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是多重的、复杂的。既有年龄、文化程度、婚姻、收入、职业等个体特征因素,也有健康状况、身份认同等生理的、心理的因素,还有户籍、居住地文化设施等制度性因素。其中,市民身份认同既是影响文化消费的因素也是以文化消费促进新城镇居民城市融入的中介变量。政策建议:(1) 向新城镇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城市政府要本着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有利于新城镇居民城市融入的角度,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市民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来看待。(2) 从有利于增进新城镇居民市民身份认同出发,要设法让新城镇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完善新城镇居民尤其是外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改善其工作场所的作业环境,加强职业健康权益保护,注重对新城镇居民的健康投资,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缩小与市民的待遇落差,从而为新城镇居民形成市民身份认同创造条件。 机械—中—身体 ——中日动漫亚文化的网络人类学理论研究 汤天轶(日本大阪大学)/《探索与争鸣》,2016.10.132~136 21世纪以来,以动漫为代表的日本亚文化深受中国大批青少年的喜爱。鉴于电脑/网络环境对于动漫亚文化在中国受容的特殊重要性,要理解这一文化现象的发生过程,有必要从网络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一种特殊受众身体和受容形式之间关系的基础理论。受众在感受动漫之前,先直观感受了电脑世界中“超平面”的构造,应用“化身”使他们获得一个新的“感觉性的身体”,即“Corpus ex machina”(机械—中—身体)。此身体在电脑/ 网络的“神圣”空间中,接触许多拥有“不可能的脸庞”的他者,融入由界面所代理的身体间性,形成超越论的主观身体群。这一过程重塑了现实世界的感性,促进了对抽象符号与生命想象力的结合,成为日本动漫亚文化的中国受众“活”在他们所爱好“世界”的基础。 关于日本动漫亚文化在中国的受容,既往的研究已从散乱的数据与记忆中整理出一些“ 事实”。然而,并非这些“事实”主宰了缺少同样文化积淀的中国受众对日本动漫符号的理解。这促使我们重返当代人接触动漫亚文化的第一现场,从现象学、人类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电脑网络对中国受众的影响。在这个现场,受众的感觉在电脑世界机械性的“肉”中获得“机械—中—身体”。这一“身体”直观的世界体验,首先来自电脑空间庞大而“神圣的”幻影,进而来自对脸庞似在非在的“不可能的他者”的发现。这个“身体”适应于视觉中心的界面,而不透明的界面前景化了“身体间性”,催生了相信幻想的“身体群”,给予受众将“生命”融入抽象符号的契机。对于日本动漫亚文化的诸多产物种种经验均基于此。“向往”、“陶醉”或“崇拜”,这些本应孤立于个人内面的受众的主观意向,从受容行为成为“事实”之前,便已经汇集于网络同一片“关系田野”。因此,中日动漫亚文化的问题,可以说在作为社会机能或商业战略的问题之前,首先是受众如何“活”在他们爱好世界里的生存论和生活史的问题。本文对于这种生存/ 生活现象的身体基础的解说,意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动漫下载、翻译(字幕)、论坛、二次创作等具体活动,乃至Cosplay 等现实世界的受容活动,理解爱好者们的“爱”的由来,以及在动漫亚文化的整个“世界”提供一条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