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75 20世纪60年代末,哲学家福柯(M.Foucault)在《权力与真理》中感叹“知识分子”已经历史性地销声匿迹,只剩下在各个专业忙忙碌碌的“专家们”,而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古尔德纳(A.W.Gouldner)却在《知识分子的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中欢欣鼓舞地认为,“新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拥有资本和技术的新阶层正在形成。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全部学者的赞同,拉塞尔·雅各比(R.Jacoby)抛出了“最后的知识分子”(the last intellectuals)的论断。当代著名哲学家弗兰克·富里迪(F.Furedi)同样感叹知识分子陷入了迷茫,迷失了自我,发出了“知识分子都到哪儿了”(Where have all the intellectuals gone?)的质疑。在西方学界看来,信息爆炸、知识普及乃至“贬值”,迫使知识分子不得不作出妥协、让步,以此适应新的文化生态。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俄罗斯社会陷入了重重危机之中。关于知识分子的讨论在学界兴起,文化社会学家古德科夫(Л.Гудков)预言“知识分子将退出历史舞台”,①社会学家波克洛夫斯基(Н.Покровский)则声称:“由于历史的巧合,我们见证和参与了知识分子的彻底毁灭和退出历史舞台。”②诚然,这些预言未能成为事实,关于知识分子及其作用的讨论其后也逐渐走向理性和客观,大多数俄罗斯学者认为,俄罗斯知识分子有其特殊的历史贡献,作为具有优良传统的知识分子群体依然存在,他们依然守望着自己的精神诉求。那么,到底何为俄罗斯知识分子? 一、俄罗斯知识分子溯源 知识分子从来就是一个似是而非、既为人所熟知又模糊不清的复杂概念。目前,学界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众说纷纭,却始终莫衷一是。一般认为,“知识分子”这一术语有三个主要源头:法语、英语和俄语。 法语“intellectuel”一词被认为是知识分子概念的源头之一。法国社会活动家乔治·克里蒙梭(G.Clemenceau)在其发表于1898年1月23日针对著名的“德雷福斯事件”(Affaire Dreyfus)的评论文章中首次明确提出“intellectuel”概念,此后该概念逐渐开始流行。“德雷福斯事件”表明在当时的法国存在以爱弥儿·左拉(E.Zola)、克里蒙梭为代表的自由知识分子。他们强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和道德修养,代表了整个社会的“良心”。在该文化语境下,“intellectuel”一词被频繁使用,间接获得了“批判”“自由”等语义。“在法国‘知识分子’一词用来描述那些受过教育但又与传统和秩序相悖的人,他们有很强的政治抱负,试图要么直接成为国家领导者,要么间接地影响政策制定。”③法国作为近现代革命的摇篮,其知识分子概念也呈现出别样的社会政治属性,凸显出知识分子的社会性意义。 英语中的“知识分子”,有“intellect”“intellectual”和“intelligentsia”三种表述形式,它们都含有“智力高的人”“智者”“知识分子”这样的语义。“intellect”的基本语义为“智力(尤其指高等的)、思维逻辑能力”,也含有“智力高的人、才智超群的人”之意,侧重并强调人的智力和天赋。“intellect”由古法语“intellecte”变化而来,词源为拉丁语“intellectus”。④“intellect”衍生出“intellectual”,意指“知识分子”,该词是英语中“知识分子”概念的一般指称,是最常用的表述。“intelligentsia”源于俄语词“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一般翻译为“知识分子、知识界或知识阶层”。 “intellectual”和“intelligentsia”都意为“知识分子”,但它们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intellectual”是一个带有独特感情色彩的词汇,除了“知识分子”这一中性语义外,它还表示“属于知识分子精英或上层知识界的人,致力于空洞的理论研究或思考,并经常在不恰当地解决实际问题”。⑤1934年版的《韦氏词典全本》中,“intellectual”意指:“通信息,有知识的人的群体;受过教育、有专门技能的团体、阶级或党派——这些人的言行通常是幼稚可笑的。”⑥换言之,“intellectual”是一个令人厌恶的、丑陋的词汇(an uglyword),甚至含有极其势利的意思。“intellectual”在西方是一个带有贬义感情色彩的词汇。以至于著名学者保罗·约翰逊(P.Johnson)写出《知识分子》(Intellectual)一书,对数位学界名流进行嘲讽和批判,将他们的所谓劣迹都归入知识分子的作为之中。在当代,“intellectual”的消极感情色彩依然被保留了下来:“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炫耀知识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空谈家。”⑦“intelligentsia”是一个集合性概念,强调“知识分子”的群体精神,由于这是一个俄罗斯特有的概念,它一般特指俄罗斯知识分子。 在俄语中,知识分子这个术语也有三种表述——“интеллигент”“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интеллектуал”。“интеллигент”和“интеллектуал”与英语的“intellectual”构成对位关系,它们都意为“知识分子”,侧重主体的职业特性和教育背景。其中,“интеллигент”为一般用语,不带修辞感情色彩,而“интеллектуал”完全承袭了“intellectual”的消极感情色彩,指“智力高度发达的人”,往往含有讥讽意蕴。根据词形判断,俄语中的“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来自于拉丁语“intellegentia”,即“高超的理解力和自觉性”。拉丁语中的“intellegentia”来自于希腊语中的“
”(也即noesis,意为高度的理解力、自我认知),它又包含两个下位的概念“διανοια”(dianoia,思考者、冥想者)和“επισημη”(episteme,科学知识)。⑧古罗马作家、社会活动家西赛罗(Cicero)在翻译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将该词引入拉丁语。古罗马宗教哲学家波伊提乌(M.Boetius)对“intellegentia”作出了较为精确的阐释,他将“intellegentia”视为“人类最高层次的认知能力,是超越其他想象、理智等的高超理解力”。经过中世纪和文艺复兴,“intellegentia”在保留基本语义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语义,获得了新的内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intellegentia”成为一个核心概念。在谢林(F.W.Schelling)看来,“intellegentia”既指主体的创造能力,又指主体被认知的能力。黑格尔(G.W.Hegel)则认为它是表示能达到自我认识的“理论精神”状态。18世纪初,“intellegentia”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由哲学家特列季雅科夫(И.А.Третьяков)正式引入俄国,此时它意为“理性、明智”。到了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对俄国思想界的影响可谓独树一帜,西欧派和斯拉夫派都从中汲取所需的养料,用以支撑自己的观点。普希金恩师贾里奇(А.А.Галич)在著作《哲学词典汇编》中将谢林哲学思想中“intellegentia-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一词译为“理性、高级意识”。⑨由此,“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伴随德国哲学思想进入俄国,在俄国独特的文化语境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一词也逐步发生嬗变,成为一个拥有丰富意蕴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