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552(2016)05-0030-06 DOI:10.13628/j.cnki.zjcmxb.2016.05.006 最近一些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尤其是微信的出现,我们见证了网晒文化的流行,打开微信朋友圈,扑面而来的便是各种晒图——有人晒自拍,有人晒美食,有人晒旅行……不一而足。尽管早就有人把“上菜先拍照”列为网络四大俗之首,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人们的网晒热情。很多人热衷于将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发布到朋友圈中,这种无处不在的自拍需求还催生出一种自拍神器——自拍杆,如今,它几乎已经成为人们出门旅行的“标配”。那么,在当前社会中,人们的自拍需求为何如此旺盛?网晒文化何以如此流行呢? 从技术角度看,网晒文化的流行,主要得益于各种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网络交往的非匿名化发展趋势。在互联网出现早期,它主要被设想为一种与陌生人进行匿名交往的工具,很多研究者都曾提出,互联网能够打破地域的限制,将彼此没有见面机会的人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一种虚拟社区。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变化轨迹,即网络交往越来越朝着非匿名化的方向发展,呈现出“熟人社交”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社交媒体的私语化特征也越发突显——如今,它不仅仅是人们获取信息、展开公共讨论的平台,还是一个展示个人形象、寻求心理慰藉的地方。在微信朋友圈中,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正是由于微信朋友圈主要是由熟人组成的,一个人的网晒才更容易得到关注、点赞和评论,从而进一步激发人们的网晒热情。 从另一个角度看,任何一项技术的出现和演变都不完全是独立的、自主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需求的影响和决定。正如雷蒙·威廉斯所说:“技术应被视为由于一些已在意料中的目的和实践而被寻求和发展的东西。”[1]网络交往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它的非匿名化发展趋势并不完全是由技术自身的演进逻辑决定的,而是离不开当前社会文化需求的强力助推。在理查德·桑内特、克里斯托弗·拉什等学者看来,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恋主义文化的大面积流行,即人们过度关注自我,以至于分不清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界限。正如桑内特所说:“自恋的性格症状如今是医生治疗的各种精神疾病最常见的病因。歇斯底里症一度是弗洛伊德所处那个性压抑社会的主要疾病,但现在大体上消失了。”[2]在这里,他描述的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社会状况,但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来说同样是适用的。当前,充斥于社交媒体的网晒现象就是自恋主义文化的重要表征。在网络交往的非匿名化、社交媒体的私语化和当前社会的自恋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塑造了当前社会的网络文化景观。 一、网络交往的非匿名化 社交媒体带来的一个突出变化,是网络交往日益朝着非匿名化的方向发展。这里所说的“非匿名化”,指的是网络交往呈现出的一种自然发展趋势,与国家或网站层面强制推行的实名制要求之间并无关联。同时,非匿名化也不等于实名化,在网络交往中,一个人不必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依然可以给人留下辨识身份的线索。比如,在微信朋友圈中,一些人不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而是使用固定的昵称和头像,这同样可以让人轻松地辨识出他们是谁。 在互联网出现早期,它主要被用作一种与陌生人进行匿名交往的工具。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人们不仅可以遇见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还可以随意更换和伪装自己的身份。如此一来,它就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交往体验,并在现实世界之外为人建立起一个乌托邦空间。当时很多人都热衷于进行匿名化交往,并有意结交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永远不可能谋面的人。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网聊、网恋等一度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仔细辨析可以发现,人们通常所说的网络匿名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它是指网络交往的去身体性,也就是说,在网络交往中,人们彼此之间既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和容貌,也听不到对方的声音和语气,而只能凭借屏幕上闪烁的文字呈现自我并感知对方,这些文字构成了揭示自我和对方身份信息的全部线索。另一方面,它是指网络身份的虚构性,在网络空间中,人们不仅可以虚构一个与自己的真实身份完全不同的身份,而且可以像更换面具一样随时更换自己的身份。正如马克·波斯特所说,一个人同他在网络空间中的身份分离开来——他成为自己身份的作者,而他的身份则成为他为自己建构的一个角色。[3]显然,匿名性的这两层含义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因为网络交往具有去身体性特征,才使人们在网络交往中虚构自我的身份成为可能。 对于公共讨论来说,网络匿名性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由于其去身体性特征,它不仅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公共讨论的规模问题,而且可以减少各种基于身体特征的排除和歧视,有利于实现平等化的交流。另一方面,由于它允许人们虚构自己的身份,并随时更换自己的身份,所以它鼓励人们更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根据2007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在中国青少年中,有79%的人认为网络匿名表达能够让人更真实地说出自己的观点;73%的人表示在网络上他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说或做一些他们在现实中不会说或做的事情。[4]正是由于这种原因,网络匿名性受到早期互联网用户的普遍看重和欢迎,尤其是在一些言论自由得不到切实保障的社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