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6)12-0001-07 从古希腊起,“不能自制”就是西方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后来又转型为“意志软弱”的话头,至今争论不休,却还是没能找到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细究起来,与其把这一点归咎于这种常见的现象本身有多么复杂,不如归咎于西方主流哲学片面强调理性认知(理知)在人类行为中的主导地位,从而扭曲了“知情意”的严格界限,结果把一个本来不难解答的简单问题变成了众多大师也束手无措的千古之谜。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厘清意志、情感、认知的区别,揭示西方主流哲学在认知理性精神架构内造成的某些理论扭曲,从实然性的视角对于“不能自制”的现象给出一种新的阐释,并且指出“意志软弱”的概念为什么在此无法适用。 区分“知情意”之所以构成了理解“不能自制”问题的入手点,不仅是因为不澄清“意志”的概念我们就无从明白究竟是什么东西处于“软弱”的状态,而且也是因为这个问题正是在认知、情感、意志之间的互动关联中提出来的。 一般来说,认知(知识)、情感、意志构成了人类自觉意识活动的三大要素,亦即康德在区分人类心理的三种基本机能时所说的“认知的机能、愉快和不快的情感、欲求的机能”,①所以人们在日常言谈中才会用“知情意”的口头禅概括它们。其中,“认知”是指人们针对各种东西的本来面目做出的指认描述,主要包括通过感官实现的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知与通过思维实现的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知;“情感”是指人们针对各种东西的价值意义形成的体验态度,主要包括围绕善恶事物分别形成的快乐喜爱或痛苦憎恨;“意志”是指人们针对各种东西的善恶价值怀有的意愿志向,亦即汉语“志”字的象形构造所暗示的“心之所之”,主要包括趋善的欲求与避恶的欲求。就此而言,尽管它们在人们的自觉心理活动中总是相互交织地缠绕在一起,但彼此间的本质功能仍然是界限分明的,不可随意混淆。把握这种内在的区别,是我们理解“不能自制”现象的关键所在。 接下来要澄清的一个常见误解是:尽管西方主流哲学很强调理性认知对于情感意志的统辖效应,尽管人们因此也已经习惯了“知情意”的先后排位,但在人类自觉心理的逻辑序列中,意志要素应该说才是独占鳌头的。理由很简单,“意志(will)”作为“想要”的“欲求(意欲)”,原本就植根于“需要”这个人生本体论的原初事实之中:人们活在世界上总有这样那样的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些需要,他们才能维系自己的存在;所以,以“想要”之“意志”为动机,从事种种满足需要、维系存在的行为,也就顺理成章地构成了人生在世的心理原点。《墨子·经说上》就强调:“志、行,为也”;斯宾诺莎也主张:意欲或冲动“是人的本质所在,从中必然产生出那些倾向于维系人的存在的东西,人们则因此被决定着从事种种行为”。② 同时,由于上述原因,人生在世也总是凭借自己的“需要-想要-意志”,对于各种东西的好坏意义展开价值评判,然后形成相关的应然性诉求,一方面将那些有益于自己需要的东西看成是“可欲”之“善”,并且在行为中努力趋于它们(所谓“趋善”);另一方面将那些有害于自己需要的东西看成是“可厌”之“恶”,并且在行为中努力避免它们(所谓“避恶”)。事实上,西方哲学家们从这个角度界定善恶的说法屡见不鲜,像霍布斯说“善和恶是表示我们意欲和厌恶的语词”,③休谟说“意欲来自单纯的善,厌恶则起源于恶”等。④ 进一步看,意志要素的原点地位还表现在,人类自觉意识活动的另外两个基本要素都是在与它的直接关联中形成的。其中,情感与意志的关系更为密切。首先,快乐和痛苦的情感主要就是围绕着基于“需要-想要-意志”的善恶价值展开的:当一个行为达成了好东西、“满足了需要”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满意”或愉悦;当一个行为遭遇了坏东西、“没满足需要”的时候,人们则会感到“不满”或悲哀。其次,喜爱和憎恨的情感可以说分别就包含着意欲和厌恶的意志:由于以往获得好东西的时候体验到了快乐,人们再次遇到它们时所形成的欲求志向就会融进喜爱的成分;由于以往遭遇坏东西的时候体验到了痛苦,人们再次遇到它们时所形成的厌恶意愿就会掺有憎恨的成分,从而借助快乐痛苦的情感态度强化了趋善避恶的意志动机。正是由于这种交叠渗透的互动机制,古今中外将两者混为一谈的说法并不罕见,像《礼记·礼运》把情感性的“喜怒哀惧爱”与意志性的“恶欲”都名之为“人情”,密尔声称“意欲某个东西并觉得它令人快乐,厌恶某个东西并觉得它令人痛苦……不过是同一个心理事实的不同命名方式罢了”。⑤ 认知虽然不像情感那样与意志难分难舍,但同样离不开意志作为自己的前提。首先,任何认知行为都是人们出于求知欲或好奇心这种特定的意志欲求展开的,否则人们就不会从事它们。其次,与本文话题直接相关的一点是,所有的认知(包括自然科学方面的认知)最终都是旨在揭示各种东西对于人们满足需要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从而帮助人们展开趋善避恶的行为,维系自己的存在。尤其是旨在把握事物本质的理性认知,在许多情况下还能深入揭示各种东西纷繁复杂的好坏效应,最终指导人们实现趋善避恶的行为目的。 因此,从人类自觉心理的基本架构看,情感和认知实际上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与意志结合起来并作用于人类行为的:情感主要通过喜怒哀乐的体验态度对于意志以及行为施加影响,认知主要通过把握事物的好坏价值对于意志以及行为发挥效应;下面将看到,这两种不同的机制及其之间的冲突正是导致“不能自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有必要再次强调的是,无论情感认知与意志三者之间有着怎样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我们都应该仔细辨析它们在本质功能方面的深度差异,不能将趋善避恶的意志、爱善恨恶的情感、分辨善恶的认知随意混为一谈,否则就会像西方学界那样,不但至今没法解开“不能自制”的谜底,而且还错误地将这种现象说成是“意志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