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16)06-0093-10 作为国计民生的必需品,粮食之于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既是维系民生及保证作战部队士气与战斗力的重要基础,更是决定根据地生死存亡的物质保障。目前学界关于根据地粮食问题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关于粮食工作的档案资料汇编①,二是关于粮食问题的专著②,三是关于粮食问题的专题性论文③。这些既有成果从宏观层面增进了我们对根据地粮食问题的认识,但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仍有待细化和深入。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关于太行、太岳根据地粮食危机的档案资料,考察和分析太行、太岳根据地粮食危机爆发的成因及应对举措。 一、根据地粮食危机的爆发及成因 抗战爆发前,由于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山西各地粮食市场上的半殖民地性质已经尖锐地反映出来。地主和官僚买办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勾结,盘剥农民,打击民族粮食商业。“谷贱伤民”、“青黄不接,米贵如金”加速了农村经济的破产。据典型调查,1936年山西的粮食商品率只有17.36%,农民的粮食占有量和消费水平是非常低下的,当时每人年均消费水平为226.5公斤,其中贫农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192.5公斤。而地主、富农年人均消费可达312公斤④。抗战爆发后,在日伪沦陷区,由于日军的掠夺,粮食生产遭到空前破坏,产量大幅下降,“民国29年(1940)在日伪统治下的53个县(市)中,粮食产量只有87480万吨,粮荒严重,民不聊生。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粮食单产下降。据武乡、襄垣、左权、榆社等县统计,抗战前的1935年平均亩产量为131斤,到1941年平均亩产量降到123.8斤,1942年为126斤。”⑤“山西粮食由战前的自给有余变为自给不足,再加上日军的粮食战、贸易战,农业生产遭到灾难性的破坏,全省农村十室九空。”⑥自武汉失守以后,日军改变战略方针,把主要力量放在中共的敌后根据地,对华北根据地进行反复地、大规模地“扫荡”和“蚕食”,加上遭遇连年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遭到极大地破坏,导致根据地的粮食产粮下降,这就使得根据地出现了严峻的粮食危机。应该说,太行、太岳根据地粮食危机的发生不是某种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方原因导致的产物。总体来看,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日伪对粮食的掠夺 正如太行区的老百姓回忆说:“平时‘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过着,可是经过日伪的几年‘扫荡’后,灾荒一来就过不去了!”⑦抗战开始后,日军为满足战时的粮食补给便采取种种掠夺办法。自1940年开始,为了解决其“粮食恐慌,缓不济急”的问题,日军更施行了“以战养战”、“就地取给”的抢夺政策,通过华北日伪政务委员会,采取“一派、二代、三统、四强”等一系列掠夺粮食的手段。当然,日军在山西的粮食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战争的推进而逐步变化,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1940年,日军在山西沦陷区开始推行“粮食派购”政策,即用军事或行政力量廉价夺取粮食。具体而言,即按粮食播种面积来估计产量,确定收购粮食的总量,然后逐级分配任务,派购到每家每户,每户要按照指定派购数量和品种限期缴纳。日军的粮食派购总是以高额高比例硬性强派,其估产数往往高于实际产量。据祁县同蒲铁路以北地区80多个村庄统计,粮食产量高估到5000多万斤,征购量则达到2000多万斤,占到了估计量40%左右,而以当年实际产量计,派购额则高达60%-70%,这无疑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⑧。 1942年,日军又在山西广大占领地区实行“以粮代税”政策,进一步掠夺粮食。具体规定如下:每亩交纳小麦15公斤,不产小麦地区则按下列比例交纳其他粮食,即每100公斤小麦折合谷子320斤、小米240斤、玉米260斤,或其他杂粮400斤。交纳日期分为“上忙”和“下忙”两个时期,即每年的6月1日至8月底为“上忙”,10月1日至12月底为“下忙”。农民必须按期交纳,否则课以5%-20%的滞纳金⑨。以太行三专区的祁县为例,日伪规定的田赋额为85625元,1942年伪山西省公署下达额是106795元,祁县实际完成94778元,约为战前的111%,而当时日占区面积比战前该县面积要小得多,其税额折算粮食以每石4-6元计算,等于无偿掠夺农民粮食1.5万-2万石,约占粮食总产量的10%。由于日伪对粮食的掠夺,祁县当年饥荒严重,百姓食不果腹,生活备受煎熬⑩。 此外,日军还实行粮食统制和强征的政策。所谓粮食统制,即全面控制粮食。日军推行的顺序先从稻谷开始,进而发展到小麦、杂粮。1942年8月6日,日伪华北物价处正式提出《稻米统制要纲》,其中要求,统制的粮种由日本方面统制收购,中国方面负责支援(11)。1943年前后,日伪军的“粮食来源枯竭”,深感“供不应求”,进而又对小麦、杂粮实行统制。1944年日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在《收买要纲》中规定:“除征收外尚有供出之余力时,将同时实行统制收买”。日伪政府为配合其粮食统制政策的推行,对粮食的经营活动严加限制,进而全部禁止。为了达到掠夺粮食的目的,日军除了实行粮食统制政策之外,还强征各地人民粮食,而且强征的数量往往高于实际产量。特别是从1943年起,日军借汪伪政权对英美等国宣战,要求各地伪政权实行“参战体制”。伪山西省公署为此特意制定了《山西省粮食搜集方案》,规定分配各县的收集数额必须在限期内完成,超额完成者予以记功、提升等奖励,完不成任务者予以处分。据此,山西省日占区须在当年征粮24万吨,约331万石。而据伪山西省公署统计,日占区63县总计有耕地2623.2万余亩,全年粮食产量不过1389.5石。也就是说,日伪规定的征粮数目几乎是63县正常年景全年总产量的1/4到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