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7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874(2016)06-0016-22 近年来,安倍内阁主导下的日本国内政治不断加速右倾化,国内外学者们分别从政治、经济、安全、教育等多个视角进行剖析,旨在解明安倍内阁的特质,探究日本未来发展方向。安倍上台执政以来,以摆脱战后体制为宗旨的政治操作,是在战后国家主义体系中,对历史上的一些政治模式、思想理念、价值观认同的部分复归与重建,也可以称为战后国家主义的延续。 提到战后日本国家主义这个概念,应首先弄清何谓国家主义?从政治学理论看,古典国家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政治思潮,19世纪盛行于欧洲,主要是指在界定国家与个人关系问题上所持有的相互对立的态度,它是与自由主义相对应的一种政治理论。随着国际政治的不断发展,国家主义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充实、完善,因而现代语境中国家主义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古典范畴。著名政治学者蔡拓认为,以个人为参照系的国家主义,也可称为国内政治意义上的国家主义。这种国家主义推崇国家理性,认为国家有独自的利益,为了追求和维护国家的利益,国家(或国家的代表)可以采取任何手段、形式。国家的权威是毋庸置疑的,它拥有全面的、最高的权力。① 本文所讲的战后日本国家主义,核心特征是区别于战前的天皇制极端国家主义,其内涵既有时代的更替,也有国家主义思想内容的演变,其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思潮之一,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严格地说,战后日本国家主义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它以一种独特的进程出现。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战后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尽管经历了诸多变化,但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与国际和日本国内冷战结构相关联,存在着和平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严重对立,但这种左右两极对立的结构,到90年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代之以新民族主义也就是新国家主义思潮和改革思潮的兴起。②为此,战后国家主义从一开始就具有“复古性”和“战后性”双重特征,以争做政治大国为目标,以摆脱战后体制为宗旨。 另外,人们谈及国家主义时,往往会在非明确意义上与一些概念发生含混关系,例如,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保守主义存在一定的关联和内涵交集。本文的研究对象不是这些主义和学说本身,而是想说明在某种限定情况下,对战后国家主义进行认识和分析,部分地揭示一种历史现象。 一、战后日本国家主义的源流 以明治维新为开端,日本步入建设近代国家的进程,虽然此后又经历了自由民权运动和大正民主化运动两次自由民主主义的潮流,但日本没有走向民主主义,而是走向极端国家主义。战前日本极端国家主义是通过天皇把国家主义与日本的历史、文化紧密联系起来,以天皇主义为核心,同时还掺杂着农本主义、家族主义等成分。作为近代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政治工具,极端国家主义又将国家神道、明治宪法、教育敕语作为三大支柱。由战前日本文部省思想局于1937年编写的《国体本义》中规定:“大日本帝国奉万世一系的天皇皇祖的神敕永远统治国家,这是我国万古不变的国体。”“基于此大义,作为一大家族国家亿兆一心奉体圣旨,发挥克恪忠孝美德。这是我国国体的精华。”③也就是说,天皇制意识形态是以天皇为核心的“家族国家”,是家和国的一体化,并据此主张天皇统治的正当性和永久性。 二战结束,标志以法西斯军国主义为特征的“大日本帝国”彻底覆亡,以天皇制为核心的极端国家主义体制解体。尤其是战后民主化改革从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各个层面展开,最后以新宪法的形式集约完成,极端国家主义思潮被大幅削弱,滋生极端国家主义的社会土壤不复存在。新宪法也成为战后日本民主主义的重要象征。但是,一方面,天皇制的土崩瓦解使极端国家主义失去了精神支柱,军国主义分子被清算使其失去政治庇护,财阀解体使其丧失资金来源,农地改革使其失去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旧的体制被摧毁,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体制,但支撑旧体制的思想不可能通过一场政治改革完全决定其去留,以部分内容复归战前为特征的国家主义在战后一直没有停止过。整体来说,战后国家主义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战后初期国家主义的逆流与挫折 战前曾推行“币原外交”④、战后就任第二任首相的币原喜重郎,在组阁演讲中表示:“在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天皇就把国民的意志作为他的心愿,这是明治宪法的精神,可以确认,我们这里所说的民主政治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显然,币原要把战后民主主义嫁接到天皇制度之上,并将这种逆行称为“新政府尊重国民之总意”。⑤包括吉田茂、岸信介等曾在战前担任要职、战后初期就任首相的旧官僚,对昔日的“大日本帝国”怀有特殊感情。他们以“祖国重建”为目标,开始了带有浓厚国家主义色彩的政治追求。他们一方面以各种方式对抗战后改革,另一方面努力实现他们所谓的“祖国重建”之梦。他们认为,战败是军部的责任,不是天皇的责任,不是国家的责任,当然也就不是国家主义的过错。所以,当时天皇制的存废是日本与占领当局相抗衡的核心问题。当然,日本统治者的目的不是仅仅保住天皇制的一般存在,而是要保住所谓的“国体”,即明治宪法所规定的绝对权威下的天皇制。最终,日本的抵抗还是取得了某种成效,这其中也包括美国占领当局的意图,将天皇制从宪法中废除,保留了天皇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