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论:大国与国际格局 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关系中,国与国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实力。按照实力的强弱,国家可以被划分为大国和小国。根据大国数量的多少,国际关系格局表现为众多不同的形式,①比如,一国独霸的霸权格局、两国对峙的冷战格局、三足鼎立的格局以及多强共存的格局等。 在不同的国际格局中,国家之间的相对实力决定各自的相对地位;而在既定的国际格局中,各国的相对地位又会对相关国家的实力提升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一种互动。 一国相对实力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自身实力的扩张。这种实力的扩张既可能来自于增长,②也可能来自于掠夺(如推行军国主义或殖民主义的政策进行对外扩张),抑或是结盟。当然,当国家的实力提高到某种程度之后,其也可以通过构建对自身有利的国际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自我实力扩张。二是在自身实力不变的情况下,削弱其他国家的实力。比如,挑起强国之间的纷争以坐收渔翁之利,或者建立合适的国际体系以约束和限制潜在强国的成长和扩张等。 在上述两方面中,国家实力增长的最重要来源是自身的经济、军事和科技等综合实力的增长,其他形式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都依赖于这种增长及其潜力。比如,一个国家如果单靠挑拨离间、野蛮的掠夺或者结盟来增加相对实力,一方面需要自身首先具备一定的实力(否则是没有资格进行这种战略追求的),另一方面,这些手段也是不可持续的。至于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国际体系,则更是只有少数大国才有可能具备的条件和资格。 从现代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工业化进程是这种实力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力之一。在这一进程中,国家的相对实力会获得较快增长,随着工业化进程的结束,增长会趋缓。在工业化进程完成之后,科学技术和研发活动所推动的新产业革命也会改变一个国家的实力。比如,美国所推动的计算机技术革命就大大增强了其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这也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完成之后,非常重视科技研发以及创新的原因。 工业化进程的完成与否是一个国家自身综合实力增长的分水岭。完成这个过程的国家,依国家规模的大小,会演变成为一个强国或者大国,并在很长时间内维持这个地位;而没有完成这一过程的国家,则属于弱小国家,即便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所推行的工业化进程是导致国家之间相对实力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随着一个潜在大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顺利完成,国际关系格局将会面临重大调整。 二、一超多强国际格局下的大国合作与纷争 (一)不同国际格局下的大国合作与纷争 在不同的国际格局下,各个国家的生存和实力增长空间是不同的。在特定的国际格局和一国的实力以及地位的背景下,该国所采取的不同的对外合作战略,也会给自身带来不同的发展机遇。 当前,国家间的合作和国际治理主要围绕着维持和增加相关国家的相对实力展开,这可分为以下两大类:一是大国之间的合作。大国之间的关系更多呈现为竞争和均衡的状态,合作很少。只有在非常特殊和急迫的情况下,大国间才会进行合作。比如,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国之间的结盟。此外,在一个国家的发展潜力已经释放出来,并经过了最强盛时期的情况下,其也会寻求和某些大国的长期合作,以维护自己的大国地位,如二战后英国与美国之间的密切合作。一般情况下,这些大国主要是进行实力的独自积累,无法维护或者增加自身实力的大国将逐渐式微。二是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合作。这类合作较多,但大多都是不对称的合作。因为在这种格局下,小国的主要战略是与大国结盟,自己很少能够独立生存,特别是在崇尚实力的环境中。 比如,在单一的霸权格局下,国际合作和国际治理都是在该霸权国的主导下进行的,并且只要该霸权国存在,国际格局就会保持稳定,也会存在国际合作,否则就会出现纷争。③在这种情况下,霸权国是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其他国家则搭其便车,而霸权国之所以愿意单独提供这种产品,也是为了获得由此而带来的巨大利益。 那么,当霸权国不复存在时,国际格局是否稳定、又如何演进呢?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发展的国际机制功能理论认为,与其说是霸权国家,不如说是霸权国领导建立的国际机制在维系着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和平。霸权国的衰落与其所倡导的国际机制的衰落之间存在一个时滞。在这个时滞期间,霸权国家及其所倡导的国际机制仍然会维持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和平。显然,这种理论只考虑了霸权国衰退后的“较短时期内”可能存在的国际合作情形。④ 又如,在二战后的冷战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分别建立了相互独立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体系。同时,在很多问题上,这两个超级大国又高度敏感而且相互依存每一方都预设对方的反应,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借用经济学中双头垄断的情形来描述,就是每一方都拥有一个有关对方行动的反应函数,这两个反应函数的交集则形成两者的一种均衡或者均势。其他国家要么加入到美苏领导的集团中来,要么保持独立,如建立不结盟集团等,以谋求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