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1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917(2016)04-0023-10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工作时指出: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他所提的5点要求之首是: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因“四中心”、三战略、一目标高度理念化,故取文化广义说,以下用“首都文化核心功能”概称之);随后再列其他: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打造首都建设的精品力作;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1]习近平在考察北京工作时的讲话,将首都工作置于国家战略的特殊价值与要素环节,突出首都对全国现代化的神经中枢意义,强调首都当发挥的政治引领、文化凝聚、国际感召、科技带动诸功能。 两年来,为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北京发起了治理“大城市病”、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攻坚战。因方向明确、目标明细、思路明晰,于城市减臃消肿上进展显著,为新发展腾空间添动能。但也反衬出在关键且应优先的“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方面的薄弱——相关思想认识、目标设计、路径安排、资源配置、制度支持笼统含糊,尚处起步倡导期。 强化核心功能与疏解非核心功能,相互关联却互不替代,没有因疏解非核心功能则令核心功能自然优强的逻辑。而且若少了首都文化核心功能的时代表现,北京发展会偏离“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无法满足国与民对“应然”的内心期盼,难以履行首都城市对国家战略肩负的责任义务。因此贯彻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的讲话精神,着眼“应然”首都、着手“实然”首都,在文化自觉自信基础上着力走中国特色“首都观”指导下的“必然”之路,具有现实和长远的重要性。 一、求“应然”,重首善,当立“首都观”与首都信仰 “我们做北京工作应深入研究,国家和人民需要怎样一个首都,用老百姓的话说,怎么配得起中国的首都”。[2]2016年伊始,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提出首都“应然”命题,《北京日报》号召,在此高度上“来认识和把握城市建设,增强首都意识,强化担当精神。”“任何时候都要把履行好首都工作职责放在心上,作决策自觉考虑发挥首都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抓工作自觉坚持首善标准,努力使首都的建设管理与党和国家要求、人民的期盼相一致”[3]。认识“应然”早有理性线索。 (一)城市领衔社会进步,城市的核心是文化;古今中外都有对首都城市文明先进性的认知认同,首都文化核心功能导引带动社会发展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指出:“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这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4]。以“火车头”形象,精妙阐释城市及城镇化过去、现在、将来的意义。 与中国“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概念异曲同工,人本主义城市社会学代表人物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体,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结。”“我们与人口统计学家们的意见相反,确定城市的因素是艺术、文化和政治目的,而不是居民数目”。[5]218他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存储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6]1揭示了人本城市的品性在文化,精彩在文化,核心在文化的真谛。 首都多为城市功能的佼佼者,令社会渐悟其对城市建设的榜样力量。人们将有历史成就的首都,当作一时一域的文明高地予以欣赏、观仰、评析,留下种种誉美记载,相关“核心功能”也藉此化身首都“应然”而代代流传——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帕克直喻首都城市为文明的工厂[7]。 (二)怀有“以文化人”传统的中华民族,出于祈福家国安康繁盛、思善向善求善之愿,对于国都延续悠悠千载的“首善”情结 “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名句,见诸两千多年前的《史记》《汉书》[8];“首善之区”作为专事京师文化形象的词组,因《金史·礼志八》中“京师为首善之地,四方之所观仰”[9],成了千余年的观念。各种典籍描述历朝首都,如长安、东京、汴梁等“体国经野”雄心与景象者不可胜数。仅赋体文学,自汉班固《西都赋》、张衡《东京赋》,经历晋左思《三都赋》、唐李庾《两都赋》、宋周邦彦《汴都赋》,再到元黄文仲《大都赋》,明顾起元《帝京赋》、清乾隆帝《盛京赋》等,竟然因“帝国书写、时代气象”之共性,而专辟一类。 近现代依旧相承逢京城论首善的风气: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请开学校折》用“建首善而观万国”之语为据,陈炽讲“京师者,天下之首善也。移风易俗,必自根本起”[10]之理。百年前建立民国,研究者所集定都南京资料,尽显热血人们细化“首善”之心:说原则——国都“为全国文化荟萃之区,不能不籍此表现一方,以观外人之耳目,一方以策国民之奋兴也”[11];作演讲——视国家权力对城市文化精神的塑造为常轨,力倡“‘革命先革心’,人心之善恶,风俗厚薄,政治良窳之所基也,人心之害不去,不惟无以厚风俗,即有良政,安能行之而无弊呼”[12]。孙科在表建都主旨的纲领性文件《首都计划》序中写道:“良以首都之于一国,固不唯发号施令之中枢,实亦文化精神所荟萃”[13],寄殷切希望于首都文化核心功能之心溢于言表。即便在鲁迅先生的社会形态文论中,也屡见“首善之区”词组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