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874(2016)05-0083-23 众所周知,现代政治的运作和政策的制定及实施需要社会合法性,而社会合法性通过“民意”来传达。具体来说,就是民众对特定政治力量、政策、行为的期待或评价,都可以纳入“民意”的考量范畴——它通常是由统计的数据指标和基于特定传媒平台的意见表达来体现的。“民意”赋予政治社会合法性,它自身又是社会规范和共识的具体表现。 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全方位的深刻变化,经济上发展相对停滞,政治上涌现越来越多的改变战后制度安排的主动趋势,社会阶层上“一亿总中流”的社会结构趋向分化,这也就意味着相对均质的“中流意识”必然出现分化,社会规范和对政治的共识趋于衰退。尤其是在对待“战争”和“保守政治”这些日本当代政治的关键线索时,民意分化的复杂程度日趋上升,其后果尚不明朗。 在分化的民意中,影响未来发展方向的年轻人的态度尤为敏感。在我们一般性的感知中,深受战后进步主义教育的年轻人,和与战前体制有着紧密联系的“保守政治”应该是天然的对立关系,然而现实中,部分年轻人支持自民党(政治家)及其保守政策的情况时有显现。其中,“保守御宅族”(おたくゾク,OTAKUZOKU)现象尤为扎眼:在大众的视野内,这些本应没有“战争”负担、远离现实政治,只是因为娱乐需求才结合起来的年轻人群体中出现了近乎狂热的自民党支持力量,而自民党的部分政治家也有意识地在强调这一点,并将其视为保守政治受到年轻人支持的证明。 这一看似与传统知识不兼容的现象,其实也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当代日本民意分化、重塑和去向的契机。具体来说,就是透过分析这些作为“新人类”的“御宅族”的政治意识,去探讨——在旧时代的遗产之外——有哪些“新”的政治社会因素在帮助自民党塑造今天的社会合法性,是一种民意分析的中观(middle-scopic)视角①。“御宅族”保守偏好的形成,是“御宅族”文化的内在特质、政治家的动员策略和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交互影响的结果。这些新的社会因素或许不仅是日本的问题,更是针对现代国家公共领域乃至基本制度的普遍性挑战。 一、“保守御宅族”现象 要分析“御宅族”与“保守”结合的经纬,以及它所反映的日本当前“民意”的复杂动向,有必要先明确“保守御宅族”的所指。 现代国家政治的稳定往往建立在一种主流的政治文化之上,政治的民意基础同样是主流文化背景下的表达。而所谓亚文化(sub culture),顾名思义是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而且多为满足青年人——通常在年龄和境况上不足以成为选民——的娱乐需要,因此理论上并不在民意的考量范围内。但20世纪90年代后,以约瑟夫·奈(Joseph Nye)为代表的部分研究者将零食、电影、流行音乐、动画等流行文化纳为国家政治“软实力”(soft power)的资源,与流行文化密切关联并随时可能转化为大众流行文化的青年亚文化形态②也就更多地受到观察家和政策行动者的关注③。亚文化群体往往对传统主流文化有着天然的疏离甚至反叛,拥有自身的一套与主流相异的、局部的话语表达体系,因此他们对政治和社会公共议题的参与,理论上就存在破坏现有公共讨论的可能性。不过,实际上在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亚文化群体本身并没有参与公共讨论的意愿和需求,而政治和大众传媒所关注的“民意”也主要来自稳定、成年的“中流”选民。但这一状况在近年内有比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日本。从整体上看,首先,传统的选民群体政治参与意愿下滑,投票率低下,各政治力量希望在城市青年中开发新的“票仓”;其次,民众自身的组织程度下降,个人化、多元化程度提高,这就使得非主流的小众群体相对凸显;再次,要动员政治参与需要更多吸引眼球的噱头,这使得非主流的亚文化元素有了用武之地。“保守御宅族”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产生的。 在“保守御宅族”这个概念的构成中,“御宅族”指代一个特殊的亚文化群体,广义上是指对某类特定商品——如动画和漫画(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动漫”)、偶像歌手、电器相关产品——的消费超出了一般大众所认可的正常需求,并对这种沉迷式的消费行为注入价值标准的群体。举一个较为直观的例子,很多消费者都会购置若干日本著名卡通形象凯蒂猫(hello kitty)的周边产品,但如果仅是作为生活之趣味点缀,即使数量众多也未必就是一个“御宅”。但是,如果一个消费者将沉迷消费凯蒂猫本身作为个人独立特质的价值表现,刻意追求与大众不同的凯蒂猫消费模式和体验,并在私生活中将这种个人兴趣作为交流和建构人际交往圈的出发点,那就可以被视为“御宅”了。这类消费行为和价值取向构成了“御宅文化”。④ “保守御宅族”中的“御宅族”,特指的是消费动漫产品的御宅族——实际这也是该概念最初的起源,只是后来扩展到其他消费领域(以下“御宅族”一词皆用这一特指,不再做说明)。而概念中另一个关键词“保守”,则指的是许多御宅族年轻人对持新保守主义和鹰派态度的政治家、政党及政策的支持,尤其是在很多重大政策争议上与自民党积极互动,并激烈地攻击批判自民党政策的一些大众传媒和民间团体。典型的表现包括:在以安倍、麻生为首的自民党政治家进行街头演说时,支持者中有大量的穿格子衬衣、背双肩包、手持平板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这是大众传媒中最典型的御宅族外形——的年轻人;在自民党政治家官微和社交媒体上,有大量顶着动漫美少女头像的用户热情地留言;在御宅族聚集的网络社区,众多政治社会问题的讨论帖中,充斥着支持自民党和排外的意见,以及对大众传媒批判自民党的报道的“炎上”(日文原意为燃起大火,用在网络用语中,指针对特定对象集中进行过量的破坏性的否定、批判、诽谤和中伤);甚至当动画巨匠宫崎骏对自民党政治家和修宪政策进行批判时,也遭到“炎上”,并被冠以“蔑视御宅族”之名。这表明“保守”已经不只是大众媒体观察到的存在于御宅族中的一种潜在倾向,甚至成了御宅族内部部分人有意识地自我标榜的一种认同。 “保守御宅族”现象的出现带来两方面的冲击:一方面,“御宅族”作为一种亚文化身份,本来只是单纯基于私人趣味(taste)纽带而结成的群体,而且由于御宅族多是战争结束许久出生的年轻人,是在成熟的战后公共舆论和教育理念下成长的,因此普遍地看,边缘亚文化趣缘群体参与公共事务已属不可思议,而一贯难以被政治动员的年轻御宅族拥抱“保守”更是吊诡。另一方面,亚文化趣缘圈子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极度注重个人表现的新兴互联网2.0特质,为御宅族构筑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表达空间,妨碍了传统“民意”分析框架的介入,这也就影响了对“保守御宅族”的深入解读。大众舆论普遍认为,是对非主流消费生活的沉迷和缺少人际交往、与社会脱节的属性,导致御宅族对战后的进步主义成果缺乏认识,故选择了挑战战后主流底线的新保守主义路线,而一些政治家则抓住机会宣称御宅族代表了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文化,体现了新保守主义政策的“革新”性。在这两种态度鲜明的解释中间,本文试图从御宅族群体本身的亚文化特质出发,探求“御宅=保守”公式成立的具体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