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播学领域,将博物馆作为特定的考察对象的研究尚不多见。当然,已有不少学者注意到博物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的性质,如英国学者罗杰·西尔弗斯通(Roger Silverstone)就认为,博物馆有如其他媒介,娱乐和告知,讲述故事和建构观点,意欲取悦和教育公众,自觉或不自觉地、效果不同地进行议题设置,将不那么好理解和接近的转化成相对好理解和接近的,在它的文本、技术和展示中提供关于世界的观念性陈述。①更为宏观地来看,博物馆作为近代城市的产物,实际上被编织入城市传播的体系之中。正如孙玮教授将上海这座城市、外滩这个特定的城市空间作为媒介来解读,以描绘嵌入其中并与之互动的交往形态,并揭示其蕴含和再现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观念,②同样,我们可以解读和揭示博物馆在城市传播中独特的媒介特性。 博物馆媒介空间有着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和公共性,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博物馆自身既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又参与塑造着一个更为广大的公共空间。③这个空间可以被视为一个表演的舞台,由各种展品组织而成,参观者徜徉、沉浸于其间,成为表演的构成部分。同时,博物馆空间的展示总是显示着时间的绵延,展品的时间维度与特定的文化记忆相联系,“在展品和参观者之间形成框架来控制参观过程,来暗示一种密切交织的叙事过程,一面历史的‘权威’之镜。”④而参观者在其间的参观活动则作为某种集体性文化的回忆,汲取认同的资源,同时也进行个体的意义投射。如此,博物馆的媒介空间实际上在不同主体的互动之中,形成了一个开放的、不间断的叙事文本。换言之,博物馆媒介空间不仅是文化展示、美学赏鉴的场所,不仅为社会交往和意义建构特定的平台,而且它本身就是被建构的叙事,并通过规制其间的展陈和参展活动,参与到特定的共同体对自己的历史与身份的讲述之中。这无疑契合了文化取向的传播观,即“将传播看成共享意义和空间的建构过程”,⑤因此,博物馆理应成为传播研究者关注的对象,其间展开的文化实践既是社会交往和意义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作为一种经验现象,需要我们予以考察。 我们可以从叙事分析入手,展开对博物馆的传播学研究,因为,如同英国媒介与文化学者珍妮·基德(Jenny Kidd)所指出的,“不管是作为物理的还是建筑的亦或是机构的场所,博物馆都是要讲故事的”,⑥博物馆叙事实质上是在特定建制下所展开的集体记忆,即“一个群体在情感和认同基础上的历史叙事”。⑦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叙事不仅体现于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展品的物化文本当中,也体现于参观者的观展和赏鉴等文化实践当中,由此,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说的“想象的共同体”和“共同体的想象”都获得了物化的展现。也就是说,参观者在整个博物馆叙事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就如珍妮·基德所提到的,近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到博物馆叙事中展现出的观点、理解和‘真理’的多样性,并开始感兴趣于探讨参观者反应中的主体性问题。”⑧巴赫金(Bakhtin)的“对话理论”就指出,真理是在不同主体的“对话交际过程中产生的”;⑨米歇尔·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则提示我们,参观者主体通过其日常实践发展出自己的“战术”,挑战体现权力意志和理性设计的“策略”模型,完成对既定空间的改写。⑩这些都为我们分析参观者的叙事提供了理论支持。 无论是全国性的还是地方性的博物馆,其作为媒介空间,都是在叙事活动中建构起来的。而对一个地方博物馆来说,正如近年来西方学者普遍注意到的,在“确立和肯定本地文化荣耀和认同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1)因此,博物馆叙事如何建立起地方认同就成为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以苏州博物馆为个案,力图通过在叙事分析的基础上阐述其围绕着苏州城市认同而呈现的多维性和构成性特点,并揭示其主体间的互动和多重意义的生发。 成立于1960年的苏州博物馆,其自身定位是“地方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2003年苏州市政府投资3.39亿元,在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旁新建博物馆,2006年新馆建成,2008年对公众免费开放。苏州博物馆在其“十二五”规划中提到,要使各项工作“有利于传统文明、地域文明的传承,有利于城市形象、城市品位的提升,有利于百姓的文化享受、社区居民的民生需求”。(12)这一规划目标实际上包含了苏州地域文化传统、现代城市形象和市民文化生活这三个议题,提示了博物馆试图建构的苏州城市认同的基本方面。苏州博物馆的叙事围绕着这一基本方面展开,生产出城市认同的意义并建构起这些意义的传播空间。 文章对苏州博物馆叙事的探讨将基于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展陈、博物馆参观者这三个方面展开,经验资料包括:1.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和建造的文献记载,苏州博物馆提供的内部交流资料,对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内部格局和馆藏陈列的多次实地走访、观察和体验;2.对3位苏州博物馆管理层人员(馆长,分管信息技术的副馆长,编辑出版部主任)的3次专访;3.对苏州博物馆官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APP应用的浏览、搜索、观察和体验,以及对6名参观者的随机采访和对1名参观者的专访。 本文将上述经验材料视为开放的、多样的叙事文本,作为本文分析的对象,对苏州博物馆叙事展开从外到内、从实体到活动的多方位考察,以探讨四个相关问题:第一,苏州博物馆叙事如何构成?第二,这一叙事如何构建了城市认同?第三,参观者如何参与博物馆叙事并如何作用于城市认同?第四个问题则与这三个问题有交织,即新媒介技术作为基础设施、陈展和参展的虚拟平台以及交往的手段,如何丰富并改造了博物馆叙事构成并促成人们对该叙事的多样体验?本文将叙事构成、叙事时间和叙事声音的分析渗透于对这些经验材料的解读与重构之中,通过一个地方博物馆案例的考察,达至在相对普适层面论述这样一个独特的城市空间如何作为一个场所被建构,如何作为一个媒介而参与城市认同的生成,又如何作为一个物化的意义体系通过新媒介技术而具有使城市居民获得多样体验的可能性。